作品介绍

陶行知家书


作者:《陶行知家书》编撰委员会     整理日期:2022-12-29 14:05:01

  《陶行知家书》书稿辑录了陶行知先生作为一个致力于拓展人民心智和文化建设的近代文化学者,从1915年至1946年间所亲手书写的240封家书,从一个侧面准确而翔实地展现了他日常生活、行为、理念和为人处事的高风亮节,凸显了他伟大人格的点滴细节,有助于后世从中借鉴,见贤思齐。
  序
  家书是传递信息、维系人间亲情、引导家庭教育、维系良好家风的重要方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其人格魅力、学识风范影响深远,他的精神内涵不仅体现在生平作品中,亦散见于他与家人之间的诸多家书之中。
  本书收集了陶行知先生1915年到1946年所写的240封家书,他用“灵魂的谈心”,感悟对方,教化世人,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伟大的一生,让我们见到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陶行知。
  他对母亲敬重孝顺,爱戴有加。由于常年奔波在外,无法在母亲身边陪伴,陶行知经常给母亲写信,嘘寒问暖。如劝母亲游山健身,“常游必壮”;劝母亲读《千字课》,当作“娱老之法”。同时也不忘表明心志,他在1927年1月20日致母亲的信中写道:“儿从母亲寿辰立志,决定要在这一年当中,于中国教育上做一件不可磨灭的事业,为吾母庆祝,并慰父亲在天之灵。”“儿自立此志以后,一年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日,一日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时;要叫这一年的生活,完全的献给国家,作为我父母送给国家的寿面,使国家与我父母都是一样的长生不老。”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对妻子,陶行知则饱含深情、情意绵绵。在家书中,他写道:“没有功夫写,画几个圈儿替,免人苦相忆。”“短短信,常常寄。”遇到困难时,写信嘱托妻子吴树琴“人生遇着逆境得把忧愁忘掉”。虽然信中大多是述及生活琐事,但陶行知感情细腻的特点跃然纸上,让我们见到一个生动活泼的灵魂。
  对子女,陶行知的父爱深沉而长远。他在给儿子陶宏、陶晓光等的书信中,告诫他们要“追求真理做真人”,时刻牢记这七个字,将终身受用无穷。教育孩子们要诚实守信,“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要“把自己的信念树立起来”“到最信仰民为贵的地方去”。叮嘱要知道三件事:“第一,做人的大道理要看得明白。第二,遇患难要帮助人,肚子饿让人先吃,没饭吃时,要想法子找出饭来大家吃。第三,勇敢。”同时还关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琐碎小事,比如《把字写好不是小事》,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娓娓道来,没有半点说教的痕迹。
  除了亲情外,陶行知的家书中还体现出他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对于抗战,陶行知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有三件事可以决定日本帝国主义必败:(一)中国的联合和持久抗战;(二)日本国内民主力量的兴起;(三)全世界各国对日的道义上的谴责和经济封锁。我将尽最大的努力来唤醒西方国家的朋友。”鼓励儿子陶晓光、陶城到最需要的地方“把生命的火药装在大炮里,对准着日本帝国主义轰炸。”对平民教育,陶行知充满了极大的热情:“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把歙县试馆所有收入全用在歙县的平民教育上。”“预备借重吾母寿期,为全国幼儿教育募集百年基金。”“使一切寿礼尽归训练幼儿师资及开设模范乡村幼稚园之用。”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言传身教的人格魅力。
  “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而家书正是体现家风的重要载体。品读陶行知家书,追溯信笺背后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走进陶行知先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如同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重要软实力,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璀璨不绝的基因。细细阅读和领会《陶行知家书》中这些饱含深情又通俗易懂的文字,用陶行知先生的精神来烛照自己,教育家人及子女,对于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树立良好家风、永葆清廉本色将大有裨益。耕读传家,唯勤与俭,仁孝清廉,良好的家风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是为序。
  2017年11月10日





上一本: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第三、第四卷 风尘墨迹(消息上、下) 下一本:大书生:陆逊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陶行知家书的作者是《陶行知家书》编撰委员会,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