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瞻对2014中国好书榜获奖图书


作者:阿来      整理日期:2015-11-05 11:25:34

《亚洲周刊》2014年度十大好书、2014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阿来十几次深入藏地、翻阅数百万字史料、积五年之力重磅新作
  继《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之后的又一部藏地史诗
  一段坎坷的民族融合史,一个传奇部落的前世今生
  
本书简介:
  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朝政府七次发兵征讨一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民国年间,此地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相互争夺、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摇摆不定;直至1950年,解放军未经战斗将此地解放……
  两百多年来,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军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起这就是瞻对!
  瞻对地处康巴,康巴人以强悍闻名,而瞻对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
  本书以瞻对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同时也展现了汉藏交汇之地的藏民独特的生存境况,并借此传达了作者对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
  作者简介:
  阿来(1959年-),男,藏族,出生于四川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总编及社长。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2000年,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5届茅盾文学奖,为该奖项有史以来最年轻得奖者(41岁)及首位得奖藏族作家。2009年3月,当选为四川省作协主席。其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散文《大地的阶梯》等。
  目录:
  第一章
  由四川进西藏的大道上,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有三十六个人被藏语称为“夹坝”的人抢劫了。在那样的年代,一行人路经僻远而被抢劫,以至被谋财害命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却先上报到川陕总督庆复那里。又由庆复上奏给乾隆皇帝。说明这件抢劫案太不一般。原来被抢的人是一众清兵。
  1.小事一件
  2.瞻对,说从前
  3.战云初布
  4.皇帝催兵
  5.大军出动
  6.1746年的年关
  7.一个插曲:藏兵
  8.总督出关
  9.钦差大臣来了
  10.瞻对与西藏
  11.胜利了第一章
  由四川进西藏的大道上,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有三十六个人被藏语称为“夹坝”的人抢劫了。在那样的年代,一行人路经僻远而被抢劫,以至被谋财害命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却先上报到川陕总督庆复那里。又由庆复上奏给乾隆皇帝。说明这件抢劫案太不一般。原来被抢的人是一众清兵。
  1.小事一件
  2.瞻对,说从前
  3.战云初布
  4.皇帝催兵
  5.大军出动
  6.1746年的年关
  7.一个插曲:藏兵
  8.总督出关
  9.钦差大臣来了
  10.瞻对与西藏
  11.胜利了
  第二章
  在我的少年时代,家乡有喜欢显示英雄气概的男子会在腰带斜插长刀一把,牛皮作鞘,刀出鞘,宽约三四寸,长二三尺,寒光闪闪,刃口锋利。在我家乡方言中,此刀就被称为夹坝。
  1.说说夹坝
  2.瞻对善后
  3.新乱已起,旧乱未了
  4.金川战事套着瞻对旧事
  5.班滚现身,瞻对案结
  6.闲话岳钟琪
  第三章
  瞻对又出事了。大清朝又要对瞻对用兵了。
  新战争,同时又是老故事。或者说,新故事按着老套路再次上演。这时,距乾隆年间第二次征剿瞻对的战事已经过去了59年。大清朝已经换了新主子:嘉庆皇帝。
  1.番酋洛布七力
  2.导火线,还是一个低级军官
  3.罗总兵擅自收兵
  4.成都将军再次进剿
  5.又是重复的老故事
  6.民间传说,迷乱的时空
  第四章
  至此,贡布郎加统一瞻对全境,清廷所封的上、下瞻对土司都被其消灭。清朝皇帝颁给的土司印信、号纸、官服、顶戴被他一并抛入江中。他说:“我既不做汉官,也不做藏官,靠自己的力量壮大起来,这才是我要做的官。”
  1.在西藏的琦善
  2.里塘,琦善大人遇到夹坝
  3.谁是布鲁曼
  4.瞻对铁疙瘩
  5.护法转世的贡布郎加
  6.布鲁曼统一瞻对
  7.十土司征瞻对
  8.琦善总督亲征瞻对
  9.老故事再三重演
  第五章
  当晚,官寨顶上太阳落下之后,他们在楼下埋置火种,到了半夜整个官寨楼房开始燃烧,连同一切财宝被大火吞噬。大火过后在废墟之中发现贡布郎加儿子其米贡布和妻子等人的遗骸。贡布郎加和儿子邓登贡布等人,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不知了去向。正如空中漂浮的云朵,消失的彩虹一样。
  1.瞻对征服霍尔章谷
  2.瞻对征服北方土司之战
  3.瞻对征服康巴最大土司
  4.民间传说中的多面布鲁曼
  5.继续进行的老故事
  6.里塘的“细菌战”
  7.不是每个藏人都心向拉萨
  8.西藏出兵攻击瞻对
  9.藏军剿灭瞻对英雄贡布郎加
  10.所向披靡的“神兵”
  11.一代枭雄的最后时刻
  12.英雄故事余韵悠长
  13.瞻对善后不善
  第六章
  1889年秋天,撒拉雍珠和本地僧人巴宗喇嘛等领导的反抗藏官的暴动全面爆发。暴动前夕,撒拉雍珠集众宣誓:“我欲为民除害,勿杀好人,勿掳财物,封其府库,以待汉官。有违者吃吾刀!”
  1.新形势下的族与国
  2.清廷重视藏区问题,但晚了一点
  3.川边藏区土司制的前世今生
  4.一次真正的农奴起义
  5.清廷第五次用兵瞻对
  第七章
  清朝六征瞻对,数这次最干净利落。大获全胜的原因也很简单,经过洋务运动,清军有了一些现代化的武器。攻瞻之战中最厉害的,就是炸药。但最顺利漂亮的战事,却导致最荒唐的结果。
  1.养痈者贻患
  2.清廷第六次用兵瞻对
  3.鹿传霖尝试改土归流
  4.反对变革的成都将军
  5.进退失据,在瞻对,也在西藏
  6.西藏问题国际化的开端
  第八章
  赵尔丰又率兵南下去了瞻对,驱逐驻瞻对藏官藏军,将被噶厦政府占据几十年的瞻对地方收归四川。
  瞻对,这个铁疙瘩就这样融化了。
  1.终于要革新了
  2.皇庙也造翻
  3.巴塘死了凤大人
  4.赵尔丰来了
  5.新政,不只在川边
  6.川边改土归流
  7.铁疙瘩的融化
  第九章
  瞻对设县后,第一个举措就是改名怀柔县。这其实很是名实不符。有清一代,对瞻对,先后数次强力征讨,战后,又没有什么真正于民生有利的怀柔革新之举。设县后,却发现河北省已经有了一个怀柔县,为避同名的麻烦,又将县名改为瞻化。
  瞻是旧地名中的一个字,“化”,全然是个汉字,组合起来,其意思是十分明白的。但如何“化”来,却是一篇复杂的头绪繁多的大文章。
  1.民国来了
  2.影响至今的西姆拉会议
  3.“五族共和”口号下的边局糜烂
  4.民初的瞻化县
  5.大金白利再起战端
  6.唐柯三,久候不至的调处大员
  7.大白之战中的瞻化
  第十章
  他们成功注册了一个新命名:康巴红。这个红,是康巴男人头顶上的红。那时,很多的康巴男子汉,都会在长发辫中编入大量的红绸布条或红丝线,盘在头顶,英雄气十足。
  1.调处失败,特派员遇兵变
  2.还是靠实力说话
  3.诺那活佛的传奇
  4.大白之战后的瞻化
  阿来是一个既有诗人禀赋又不乏学者气质的作家。他总是像猎手那样独来独往,永远游走在文坛的热点之外。对他来说,写作似乎就是要解决自我存在的终极命题——我从哪儿来,将往何处去。所以,多年来,他始终执着于藏族文化的探究与思考。尤其是面对哺育他的康巴地区之川属藏族文化,他几乎表现出某种痴迷的状态。从《尘埃落定》到《空山》,便是最为有力的证明。
  或许仅以小说方式,还难以传达自己对于这块土地的感知与思考,也不足以有效梳理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于是,阿来又动用了非虚构式的写作,从历史的缝隙深处,不断寻找有关川属藏民的生活记忆,并完成了20多万字的长篇纪实作品《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刊于《人民文学》2013年第八期)。这部作品以一个瞻对土司部落为载体,追述了该土司自清朝至新中国成立200余年的命运变迁,重构了汉藏交汇之地的藏民艰难而又独特的生存境域,并借此传达了阿来对于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
  《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一部川属藏民的精神秘史(洪治纲)
  阿来是一个既有诗人禀赋又不乏学者气质的作家。他总是像猎手那样独来独往,永远游走在文坛的热点之外。对他来说,写作似乎就是要解决自我存在的终极命题——我从哪儿来,将往何处去。所以,多年来,他始终执着于藏族文化的探究与思考。尤其是面对哺育他的康巴地区之川属藏族文化,他几乎表现出某种痴迷的状态。从《尘埃落定》到《空山》,便是最为有力的证明。
  或许仅以小说方式,还难以传达自己对于这块土地的感知与思考,也不足以有效梳理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于是,阿来又动用了非虚构式的写作,从历史的缝隙深处,不断寻找有关川属藏民的生活记忆,并完成了20多万字的长篇纪实作品《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刊于《人民文学》2013年第八期)。这部作品以一个瞻对土司部落为载体,追述了该土司自清朝至新中国成立200余年的命运变迁,重构了汉藏交汇之地的藏民艰难而又独特的生存境域,并借此传达了阿来对于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
  第一章
  1、小事一件
  那时是盛世。康乾盛世。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
  大清国如日中天。
  就是这时,清代以来才正式开辟,一路设了若干塘汛和粮台由四川进西藏的大道上,却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让我们来开讲一个几近三百年的漫长故事。
  的确是小事,川藏大道上,有三十六个人被藏语称为“夹坝”的人抢劫了。在那样的年代,一行人路经僻远而被抢劫,以至被谋财害命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却先上报到川陕总督庆复那里。又由庆复上奏给乾隆皇帝。说明这件抢劫案太不一般。原来被抢的人是一众清兵。用今天的话讲,叫维稳无小事,何况被抢的还是在川藏大道上维稳的军人。
  《清实录》明确记载:“江卡汛撤回把总张凤带领兵丁三十六名,行至海子塘地方,遇夹坝二、三百人,抢去驮马、军器、行李、银粮等物。”
  江卡,今天是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下属的一个县,名叫芒康,地处金沙江西岸,与金沙江东今属于四川的巴塘县隔江相望。汛,清代绿营兵的驻扎之地。江卡汛,正是清代沿川藏驿道分布的绿营兵驻地之一。跟今天的军队一样,那时兵丁也会到期换防。把总,在清代所领兵丁,也就十人到上百人不等,相当于今天军队里的一个连排级干部。就是这位张凤把总带着三十多位军人,在江卡汛驻防期满,从西藏回内地途中,渡过金沙江,过了巴塘,不一日,就来到理塘土司地面。就在这叫做海子塘的地方被抢了。海子,就是高原湖。他们被抢之处,是一个风景漂亮的地方。塘和汛一样,也是清代在川藏大道上的驻兵之地。
  庆复这位封疆大吏在奏折中有理由表达自己的愤怒:“官兵猝遇野贼,自当奋勇前敌,苟枪毙一、二,众自惊散。”但这位张把总却“怯懦不堪,束手被劫”。“川省界杂番夷,弁兵积弱,向为悍番玩视。”以至“即摆设塘汛,俱属具文。”
  所谓“野贼”,就是当地百姓。
  承平日久,兵不能战,这似乎是盛世帝国的通病。
  但清代康乾盛世间,其实战事不断。翻翻清代史料,不说其它地方,光是藏区,这些年中,从西藏,到青海,再到四川,都大小战事不断。真正的问题还是体制酝酿腐败,不但造成财富以非正常方式,向少数人集聚。腐败更重要的恶果,是这一体制的上下的懈怠因循,渐渐造成吏不能治而兵不能战。
  从奏折看,庆复不但详陈事情原委,而且提出具体的处置建议:“一面将该把总饬革问,再札致抚、提二臣,将大海子地方辽阔,塘汛隔绝之处,作何严密防查,以杜后来窃劫。”那时,川陕总督驻在陕西,直接管理四川事务的,是驻成都的四川巡抚和四川提督,所以,要“札致抚、督二臣”。
  乾隆皇帝也还冷静:“所见甚是,应如是办理者。”
  远在陕西的川陕总督庆复已经奏报在前,才有近在成都的四川巡抚纪山就同一件事情上奏在后:“江卡撤回把总张凤行至海子塘被劫。现在饬拿问。”相比庆复的奏折,简单多了,颇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意。这就怪不得皇帝要愤怒了。人一愤怒,话就多,而且翻出旧账:“郭罗克之事甫完”,郭罗克也属藏人一部,那时也在四川巡抚责任区内,今天已划入青海,也是同样的事由:“悍番夹坝”。也就是抢劫今天所说的茶马古道上的来往商旅,甚至官差。乾隆皇帝降旨说:“郭罗克之事甫完,而复有此,则去年汝等所办不过苟且了事可知。况此事庆复早已奏闻,意见亦甚正,而汝所奏迟缓,且意若非甚要务者,大失封疆大吏之体。此案必期示之以威而革其心,首犯务获,以警刁顽。不然,将来川省无宁岁矣!”
  这一来,一件发生在小地方的小事件,就开始因为皇帝的重视,皇帝的愤怒而变大了。
  当时只知道是相当于今天一个排的兵被抢得精光,谁抢的?还没人知道。
  那就先查是谁抢了张把总手下全副武装的军人。
  一个多月后,乾隆皇帝收到四川巡抚纪山奏报,作案的人有了出处。
  “查打箭炉至西藏,番蛮种类甚多,而剽悍尤甚者,莫如瞻对等部落,每以劫夺为生。”
  这本书将始终关注的地方瞻对的名字出现了。
  打箭炉是今天的甘孜州首府康定。从康定西去,川藏公路循的还是清代川藏驿道的路线。出康定,翻折多山叫做出关,然后过雅砻江到雅江县,再上高原到理塘,瞻对就在理塘北面的丛山之中。那时瞻对人常常南下来到川藏大道上,在来往商旅身上发点横财。
  过了理塘,川藏大道再一路向西,到巴塘,再过金沙江,便是西藏。今天,这一路上的藏人,有一个被赋予了颇多浪漫传奇色彩的名字:康巴。其实,正如纪山奏折中所说“番蛮种类甚多”,这一路西去的藏人部落,其间还有种种分别,一句话,大文化中包含多种小文化,小的文化造成语言与风习的差异之美。这种文化多样性与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相互映照,蔚为大观。
  找到强盗,也就是“夹坝”的出处不难,又如何处置呢?
  四川巡抚纪山上奏:“此次抢夺官兵行李,理应奏请惩以大法。缘雍正八年征剿瞻对大费兵力,总因该番恃险,攻击匪易。惟恐不筹划于事前,未免周章于日后,是以此案檄饬里塘土司追赃盗。原欲以蛮制蛮,相机酌办,断不敢视为非要,稍萌轻忽之念。”原来,瞻对番人,早已作过乱了,且朝廷也派兵剿办过,但山险路远,效果并不彰显。





上一本:荒村公寓 下一本:女心理师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瞻对2014中国好书榜获奖图书的作者是阿来 ,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