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那两个女孩


作者: 罗莉 兰森     整理日期:2015-12-01 15:45:45

★“我从未直视过妹妹的双眼,从未独自一人沐浴。我从来没和人说过悄悄话,也没有自己散过步。有那么多事情我从未做过,可是啊,我却拥有如此多的爱!” ★2003年,一对伊朗的连体姐妹决心通过分离手术拥有各自独立的人生,但手术失败,姐妹二人也因此丧命。众人唏嘘过后,这条新闻便很快被人遗忘。但是这个悲剧却给了作家罗莉?兰森灵感,2005年,《那两个女孩》出版,获得了读者和评论家的一直好评。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年度小说推荐入围2007年柑橘文学奖进入各大英美读书俱乐部年度小说榜单已在全球被翻译成18种文字出版英美读者口碑佳作、书店长销佳品
  相关图书推荐: ※《追风筝的人》(快乐大本营高圆圆感动推荐,奥巴马送给女儿的新年礼物。全球两千万读者口耳相传,*想与友人分享的终身五星小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精装版)》(典藏纪念版,收录作者序文、返乡记、中文专访。)
本书简介:
  一个龙卷风肆虐的夜晚,露丝和露比姐妹俩诞生在了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处乡间医院。从降生世间的那一刻起,姐妹俩注定要拥有不平凡的人生,因为她们头部相连。她们相拥相伴三十年,却永远不能相见。
  她们连为一体,各自却要拼命活出自己。
  她们分享着喜悦与悲伤,也心怀不为彼此所知的秘密。
  她们一同背负生命,一同面对来自世间的异样眼光,也要并肩走向死亡……这是“那两个女孩”的故事。
  作者简介:
  罗莉·兰森(LoriLansens),加拿大女作家、编剧。自2002年出版首部小说以来,兰森获得了众多国际知名媒体和书评人的肯定和褒奖。她的作品技巧娴熟,情节动人,感情真挚,并多次入围包括柑橘奖在内的多个文学奖项。《那两个女孩》是罗莉·兰森的第二部小说。“无论我们是什么背景和出身,生命总是不断以爱、宽容和不幸来考验我们,本书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对姐妹的特殊处境也赋予了这个故事特别的意义,而且兰森的字字句句萦绕在读者心间,饱含着梦想未竟的痛楚。角色如此鲜活,就好似你我身边的人……读到最后时,一定别忘记准备好面巾纸。”
  ——《今日美国》
  “兰森的成功出人意料:本来可能是一本乏味无聊的小说,却被她赋予了一种对身份感和个体、相同与差异、正常与畸形的深沉思考。”
  ——《人物》杂志
  “《那两个女孩》是一首歌谣,带着淡淡的忧伤讲述了一对异于常人的姐妹在加拿大乡间那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那两个女孩》如同一幅用水彩描就的梦那般悄悄滑过,在日常的琐碎、人性欲望和人与人关系中发掘出生活的诗性所在……兰森的笔触温柔而开阔,把这两个女孩描写得可谓恰到好处,让人难以忘怀。”
  ——《纽约时报?书评》“无论我们是什么背景和出身,生命总是不断以爱、宽容和不幸来考验我们,本书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对姐妹的特殊处境也赋予了这个故事特别的意义,而且兰森的字字句句萦绕在读者心间,饱含着梦想未竟的痛楚。角色如此鲜活,就好似你我身边的人……读到最后时,一定别忘记准备好面巾纸。”
  ——《今日美国》
  “兰森的成功出人意料:本来可能是一本乏味无聊的小说,却被她赋予了一种对身份感和个体、相同与差异、正常与畸形的深沉思考。”
  ——《人物》杂志
  “《那两个女孩》是一首歌谣,带着淡淡的忧伤讲述了一对异于常人的姐妹在加拿大乡间那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那两个女孩》如同一幅用水彩描就的梦那般悄悄滑过,在日常的琐碎、人性欲望和人与人关系中发掘出生活的诗性所在……兰森的笔触温柔而开阔,把这两个女孩描写得可谓恰到好处,让人难以忘怀。”
  ——《纽约时报?书评》
  “兰森捕捉到了一种连体双胞胎才能体会到幽闭恐惧症……但她真正的成功之处在于这个古怪的故事有着一种丰满的设定:在一处与世隔绝的加拿大乡间,我们竟可以见证人性之中各种各样的脆弱。兰森笔下的叙述者聪慧,体会过超验的瞬间,还有有过浪漫史。这些足以让这两个女孩引以为豪。”
  ——《娱乐周刊》
  “这部小说对人物的描绘可谓入木三分……她们的故事以一种不同凡响的方式感动着读者:当看着两个女孩经历童年,时而欢乐,时而心碎,还点缀着几许黑色幽默;当跟随她们从青春期步入成年并渐渐具有了自我意识,我们也见证了她们所遭遇的不幸……露丝和露比好像在奋力地呐喊着,要我们听见她们的声音,听见这段对人性光辉的赞颂。“
  ——《时尚》杂志露比与我我从未直视过我妹妹的双眼,我从未独自一人沐浴,我从未站在夜间的草丛中伸出双臂拥抱那醉人的月色。我从未用过飞机上的卫生间,没有戴过帽子,或是被人深情地亲吻。我从未开过车,或是一觉睡到天明。我从来没和人说过私密悄悄话,没有自己散过步。我从没爬过树,甚至从未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有那么多事情我从未做过,可是啊,我却被给予了如此多的爱!而且,即使让我能够做这些事情,我也宁愿如我现在这样再活一千次,只为获得这无限的爱。我的妹妹露比和我,本应从一个单体受精卵分裂开来,不知是不幸还是奇迹使然,我们竟依旧连在一起,因此,我们便成了一对颅部连体的女婴,连体部位有面包盘大小。我们作为存活最久的颅部连体双胞胎(我们已经二十九岁了)而被世界医学界所熟知,但对于这个星球上觉得我们不同寻常的千百万人而言,我们是颅部连体的达伦姐妹——来自伯顿郡的露丝和露比。我们被人们冠之以诸多名称:畸形、怪人、怪物、魔鬼、巫婆、弱智、奇观、奇迹等等。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算是一件珍奇异物。但在我们居住和工作的利福德小镇上,我们只是“那两个女孩”。伸出你的右手,用手掌根压住你的右耳垂,使手掌盖住右耳,然后五指伸开——那便是我妹妹与我的连体之处。我们的脸不是完全并行的,我们的头骨融合在一起,连体部位是一个从太阳穴开始延伸至前额叶的圆形区域。要是你看到我们,你可能以为我们是两个拥抱在一起、彼此脑袋相靠的女人,亲密得就像一对亲姐妹。露比和我是一对同卵双胞胎,所以有着相同的样貌,像我们的母亲一样有着高高的额头,嘴巴宽而丰满,只是露比的五官出落得很是端庄(实际上,露比长得美极了),而相比之下,我的长相有点儿畸形,坦白说,就是丑陋。我的右眼颇为夸张地歪斜向本应是我右耳的部位,而现在,那里是我妹妹的脑袋。我的鼻子比露比的长,鼻孔一大一小,被拉向我那只严重歪斜的灰色眼睛的右方。我的下颌歪向左侧,使我说起话来声音含混沙哑。我的双颊因长满了斑斑湿疹而颜色通红,但露比的肤质却白皙无瑕。我们的头皮在二人头部相连处长在一起,但我是一头赭石色的卷发,而我妹妹则是一头深褐色的飘逸长发。露比的下巴上有处深深的凹陷,十分讨人喜欢。我身高五英尺五英寸。我们出生时,我的四肢匀称,与身体比例协调。而现在,我的右腿比左腿足足短了三英寸,我的脊椎被压迫得厉害,我的右臀隆起,这都是因为从我自己还是一个婴儿时起,我就像抱着一个婴儿那样抱着我妹妹。露比两条细小的大腿跨在我臀部上面的部位,我的右臂支撑着她的臀部,她的胳膊一直缠绕着我的脖子。露比是我的妹妹,听起来奇怪但却无法否认的是,她也是我的孩子。连体双胞胎总会有一些不便之处。露比和我要经历在颈部、下巴和肩膀部位的疼痛,或轻微或剧烈,为此我们每周要接受三次物理治疗。我一直身有重负,因为我要承受露比的体重,我要用臀部背负露比的身躯,躺着时我要挣扎着为露比翻身,还要在马桶边的凳子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露比身患各种肠道和泌尿疾病)。毫无疑问,我们时时都在面临考验,有时甚至会遇到不适,但露比和我从来都不觉得躯体相连让我们感到痛苦。很难解释身为连体双胞胎如何协调行动,或是如何自出生时起,通过咕哝和手势磨合出一套我自己称之为“心灵感应”的东西。和正常人一样,有时候我们也会笨手笨脚,毫无默契。当我们中的一人(通常是露比)生病时,我们之间的共生关系就会出问题,但大部分情形下,我们的“双人舞“可谓顺畅自如。我们讨厌做事行动一致,比如同时回答“是”或“不是”。我们从不接替对方把话讲完。我们不能同时摇头或点头(即使我们能也不会这么做,原因见上)。我们有一套不需言传,甚至是无意识的制衡体系来决定谁在某一特定时间来带路。有冲突,也有妥协。露比和我共享一个血液供给系统。我的左半脑血液流动正常,而血液则从我的右半脑(就是我们连体的一侧)流入我妹妹的左半脑,而她的情况恰好相反。如同我们的头骨一样,我们共享着一个大约由一百条静脉组成的血管网络。我们的脑组织完全融为一体,我们的血管系统如疯长的荆棘般彼此缠结,但我们的大脑却各自分开,独立运转。我们有各自的想法,我们各自拼命想要变得独一无二,不同于对方。事实上,我们之间的差异要比大多数同卵双胞胎之间都多。我喜爱运动,但我也爱看书,但露比更女孩子气,她喜爱看电视。露比感到疲劳想要睡觉时,我还完全没有一点儿上床睡觉的打算呢。我们很少同时感到饥饿,而我们的口味偏好也截然不同:我偏爱辣味,可我妹妹对蛋的喜爱可真让人受不了。露比相信上帝,也相信各种鬼魂和灵魂转世的存在(露比从不推测下她下辈子的转世是什么样子,似乎想像成为任何与现在的她不同的人会背叛我们俩一样)。而我则相信,对于死者而言,最好的希冀便是通过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旋律或是书里的一个篇章,时不时地被人们回忆和缅怀。我从未看过我妹妹,除了在镜子和照片中,但是从她肌肉和骨骼的一举一动我知道,露比的姿态也是我的姿态。我爱我的妹妹如同我爱自己,我恨她时,也是在恨我自己。这便是我的人生故事。我称之为《一对连体双胞胎的自传》。不过,因为我妹妹声称,严格说来(“严格说来”是露比现在最喜欢的句式),这根本算不上是一本“自传”,她还反对由我一人来讲述一些在她开来是属于“我们”的故事。于是,我同意她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也来写上几章。我会尽量诚实地讲述我的故事,但我和妹妹二人的讲述会略有不同,毕竟得承认,作为一名作家,为了把前情后续交代清楚,一些润饰有时必不可少。关于写作,我主要是从阅读和洛薇阿姨那里学到的。洛薇阿姨和斯塔什叔叔(他全名斯坦尼斯劳斯?达伦斯基,一九二四年生于斯洛伐克的格罗佐沃)自露比与我出生起便抚养我们至长大成人。我曾被附近一所大学的英文课程计划录取,但露比却反对我们一同去上课。我早料到她会拒绝,但我还是申请了,所以我可以名正言顺地感到委屈又能被谅解。当我把录取信递给洛薇阿姨时,露比在我一旁气鼓鼓的。我哭喊道:“如果不学习写作,我怎么才能成为作家啊?要是连个学位都没有,我还怎么算得上是作家呢?”洛薇阿姨最讨厌过度自怜。“要是你没能成为作家,不要责怪你妹妹。我不知道活塞是什么工作原理,但我的车开得可一点儿也不差。”她看了我一眼便大步走开了。第二天,洛薇阿姨给了我一本E.M.福斯特所著的《小说面面观》。虽然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来的,而且两周后就要归还,她还是用去年剩下的圣诞节彩纸把书包好,上面还有一朵从花园里摘来的雏菊花。然后,她开车领我到平价超市去买了十包铅笔和一摞黄色的标准拍纸簿。当我们的车子驶入停车场时,露比便将头伸出车窗吐了起来,这多少影响了这次旅行的兴致。洛薇阿姨在清理车身上的呕吐物时,我随便翻开《小说面面观》中的一页,开始大声朗读一个冗长乏味的段落,有关死亡主题以及在小说中处理死亡的手法。洛薇阿姨对我露出了笑容,好像这段文字就出自我的笔下。露比则在呻吟,我不晓得她是因为生病还是因为嫉妒。从一开始,露比就讨厌我所写的东西。她看不懂我笔下描绘的角色的意义,当我写的诗没有押韵,她还指责我在骗人。一次,她读完一篇我写的短篇小说后,竟然问我:“露丝,你这些到底是写给谁看的啊?”我被深深地刺痛了,因为我自己也不清楚,而且我觉得我应该知道才对。我对阅读的挚爱竟让我妹妹与我渐行渐远。露比从来就没喜欢过阅读,不过儿童书籍和好莱坞八卦杂志除外,每次在医生候诊室,那些八卦杂志都让她读得口水直流。我继承了洛薇阿姨对阅读的热爱,尽管我很乐意认为我的生母也是个爱书之人。洛薇阿姨几乎总是书不离手,或是总有本书摊开在她舒适小屋内的沙发椅扶手上。我们居住的老农舍后身是食物储藏室,洛薇阿姨把旁边的一间日光室塞满了书籍。我们将那里称为“书房”,不过房间里目光所及之处一个书架都没有,全是一摞摞的平装书,总计784本,保存在灰泥板条墙围成的幽冷空间内。洛薇阿姨去世时,我们将她的藏书捐献给了利福德图书馆,而我们现在恰好就在那里工作。我负责给图书分类和上架,而露比则为学生读者团体朗读,不过显然两项工作不是同时进行的。(要是你想知道的话,我们的薪水可是按照我们各自的工时分开计算的呢。)洛薇阿姨过去经常对我说,如果我想成为一名作家,就需要具备一名作家的声音。“读出来,”她会这样说,“如果你具备一名作家的声音,迟早有一天那个声音会喊出来:‘我也能做到!’”我的声音确实喊了出来,不过我不确定喊的是不是“我也能做到”。我都不记得我有那么自信过。我想,我的声音说的是“我也必须要做到”。我读八年级时,我的一首名为《劳伦斯》的诗歌入选了年鉴的“诗歌角”栏目。我当初是匿名投出了《劳伦斯》这首诗,所以当我得知年鉴的工作人员选中这首诗并非是因为怜悯我是“那两个女孩”中的一位时,我高兴坏了。《劳伦斯》发表后(虽然那时我还年幼,而且只是发表在了本地年鉴上),我便宣布(那时我十四岁)我的下部著作将是一部自传。洛薇阿姨响指一弹,说道:“就起名叫《买一送一》吧,是不是很可爱?或者叫《双重责任》也行。”我已经投出了六十七篇短篇小说(一篇发表在了《星火燎原》上)和上百首诗歌(十一首刊登在了《利福德镜报》上,一首上了《瓦斯卡纳评论》,还有五分之一首——不准问为什么——发表在了《蕨》上)。这部自传,我已经在我脑中构思了十五年,但这些仅仅是我付诸笔头的开篇絮语。如果有人问我花费了多少岁月写就此书,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上一本:在暗夜中欢笑 下一本:许我再次邂逅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那两个女孩的作者是 罗莉 兰森,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