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


作者:王东王轶庶摄     整理日期:2014-08-13 15:46:15

有一个日本,是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
  有一种情结,是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情结
  畅销书《别跟我说你懂日本》作者王东再次带你走进日本
  配有多幅知名摄影师王轶庶提供的独家手机摄影图片
  镜头下日本的敛默与疯狂
  本书是畅销书《别跟我说你懂日本》的系列作品。"压抑与暴力。愈暴力愈美丽?军国主义还会来?右翼是个什么玩意儿?AKB48的色情意味?从中流到下流。太子妃如果要离婚……"本书似乎有一双独特的眼睛,能看见一个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读者可以借作者一双慧眼,读懂那个暧昧的日本。同时配有几十幅独家手机摄影图片,展示镜头下日本的敛默与疯狂。
  作者简介:
  王东
  辽宁大学法律系毕业。1996年旅居日本至今,曾从事传媒工作,现投身商海,兼职写字。出版作品有畅销书《别跟我说你懂日本》。
  王轶庶
  知名摄影师。甘肃长大,现居广州,现供职于媒体。其摄影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著有个人作品集《归程》等。2010年度马格南图片社基金获得者。在摄影师王轶庶眼中,日本是他除了中国之外最愿意观察的一个国家。
  目录:
  (序)独辟蹊径看日本高源伸
  第一章压抑与暴力
  资格社会
  父与子
  沉静的日本人
  忘年会
  压抑与暴力
  愈暴力愈美丽?
  集团与个人
  反省真不易
  精英和普罗
  以貌识人
  第二章大核民族
  军国主义还会来?
  右翼是个什么玩意儿?(序)独辟蹊径看日本高源伸第一章压抑与暴力资格社会
  父与子
  沉静的日本人
  忘年会
  压抑与暴力
  愈暴力愈美丽?
  集团与个人
  反省真不易
  精英和普罗
  以貌识人第二章大核民族军国主义还会来?
  右翼是个什么玩意儿?
  不是日本人的日本人
  昭和天皇的白与黑
  太子妃如果要离婚……
  领导的缺席
  大核民族
  2011年3月11日14时48分
  东电式败局
  买的是恐惧
  被忽视的大正时代
  诸侯的崛起
  错、错、错
  转向
  从中流到下流
  钱从何来?
  商贾之力
  松下政经塾的故事第三章暗中的美AKB48的色情意味
  卡拉永远OK
  好色不是罪
  日本AV简史
  AV女优的战国时代
  表里
  我欲乘风逃去
  暗中的美
  看打架
  恐怖就在你身边
  俳之一瞬
  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王阳明
  饮食帝国主义
  越来越辣
  健康长寿的秘诀
  日本医生的红包
  严肃的搞笑诺贝尔奖
  棒球为什么这样红?
  女仆变奏曲
  小强为什么这么强?
  对谈之乐
  逐利的传媒
  道和神道中日千年错看史(代后记)
  致谢王东
  镜子——日本摄影小记王轶庶王东先生的旅日随笔涉及到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视点当然是日中之间,有意无意的比照。
  --羊城晚报
  王东兄的这本书,开卷之后可发现其独辟蹊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资料的翔实与写作手法的轻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连很多留日、旅日多年的华人,对一些平日貌似了解的日本事物,都不禁发出"哦,原来如此"的感慨。比如关于近年来被大多数人接受甚至推崇备至的日本饮食文化,王东兄却提出了冷静且独到的评说,尽管我个人对此并不完全苟同,但也不得不佩服他客观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读后应该说开卷有益,能够了解其迥异于他人的思维视点更是获益匪浅。本书虽不敢说在这方面独步人先,但确实是作出了一种尝试,而这种努力在波乱浮躁的今天尤为可贵。
  --书评人高源伸
  你们应该把这本书放在行囊里,放在《标准日本语》的旁边,这是一本罕见的描写日本社会的普及性读物。在中文世界里,这样的书太少了。
  --书评作者戚少商王东先生的旅日随笔涉及到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视点当然是日中之间,有意无意的比照。
  --羊城晚报
  王东兄的这本书,开卷之后可发现其独辟蹊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资料的翔实与写作手法的轻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连很多留日、旅日多年的华人,对一些平日貌似了解的日本事物,都不禁发出"哦,原来如此"的感慨。比如关于近年来被大多数人接受甚至推崇备至的日本饮食文化,王东兄却提出了冷静且独到的评说,尽管我个人对此并不完全苟同,但也不得不佩服他客观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读后应该说开卷有益,能够了解其迥异于他人的思维视点更是获益匪浅。本书虽不敢说在这方面独步人先,但确实是作出了一种尝试,而这种努力在波乱浮躁的今天尤为可贵。
  --书评人高源伸
  你们应该把这本书放在行囊里,放在《标准日本语》的旁边,这是一本罕见的描写日本社会的普及性读物。在中文世界里,这样的书太少了。
  --书评作者戚少商
  这本书对于不了解日本的人来说,是一本最实用最真实能让你快速了解日本的工具书。
  --书评作者王小妮
  虽然谈日本是一个如此通俗的话题,虽然作者的视角并不独特,但王东的犀利令人叹为观止,他始终保持着一份冷静的批判性,因而带来了我们更多的新知。
  --书评作者唐山
  作者从自己的旅日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对日本的文化、社会形态、心态做了描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日本,不在是一个高高在上或者龌龊不堪的日本。作者是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的人,从日常琐事对日本进行分析入情入理,也就是因为是些琐事,非官方的报道,所以才真实。
  --书评作者blue
  王东先生通过各个方面各个细节向我们展示了日本人的生存状态。因为一直喜欢高晓松的《晓说》,前段时间他讲了一个系列的日本,所以现在读王东先生,觉得是对很多故事的验证跟补充拓展。
  --书评作者齐小白
  写长容易写短难,短杂文看作者的思想,小品文则考验作者讲故事的能力。作者博览群书、信手拈来的知识底蕴也给读者带来许多小彩蛋。
  --书评作者elf
  
  名人推荐
  有句北京话叫"门清儿",王东对日本就"门清儿"。早在上学的时候,他就兴趣广泛到芜杂的地步,小说、戏剧、诗歌、电影、音乐、宗教、历史、政治、军事乃至汉娜?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奸情,举凡人类生活的边边角角,无不涉足其间。到了日本之后,不管什么行业,从色情业到政治,他都插一腿,搂一眼。这就叫见识吧?还有一点更重要,就是他能看得透彻。他学识丰富,又擅用思维工具,这才是超出一般人的地方。一个可以很好地介绍日本是怎么样一个国家的作者,对我们来说弥足珍贵。
  --知名媒体人李海鹏
  王东的职业一直跟传媒有关,而且做的很多事情,都涉及中日文化的沟通。这让他既可以深入了解日本社会,又不至于远离熟悉的中国文化。这些年,他接触了相当多的日本、中国两岸的文化、政治、经济名流,好的见识配之以好的学识,我相信王东总会有了不起的建树。
  --知名媒体人关军
  探讨日本人的父子关系是个有意思的课题,虽然这需要相当的理论储备和调查基础,我还是冒昧地讲讲个人感想。
  友人说公司里有位日本同事叫做早川,某日突然接到电话,其他同事转来时,他问:"谁找我?"同事说:"好像也叫早川。"他登时犹豫起来,面露难色,迟疑之后拿起电话说了几句。友人好奇地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是独居的父亲从京都打来,事实上他们已经有十几年没联系了,突兀的电话让他颇感不安。
  这个小故事似乎不是偶然的个例,不少日本人在父子关系中存在着一些难以描述的现象,其构成原因更加复杂隐晦。
  作为分析辅助的文本,是两部电影:中国导演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张艺谋和日本影坛巨星高仓健合作的《千里走单骑》。前者至今仍然是一个传奇,是中国电影在日本获得的不可复制的票房奇迹,还荣获2001年度日本电影最高奖项"每日电影奖"的最佳外语片奖。一部低成本的艺术电影,在中国市场仅仅卖出了一个拷贝,却在日本上映将近一年,经久不衰,票房高达十亿日元。这个成绩极为亮丽,特别是和制作成本相比,简直是点石成金。包括电影的创作者们,应该也都摸不着头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此片在日本引起了如此之大的反响?霍建起在日本的知名度骤然攀升,并在翌年凭借《暖》夺得了东京电影节大奖。不过,那个奖项好像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对《那山那人那狗》的"追授",而《暖》也并未再现《那山那人那狗》的票房辉煌。之所以说霍建起不清楚日本人的热情从何而来,因为《暖》还是走文艺温情路线,男女之间的感情刻画细腻,但哪怕是加上日本著名演员香川照之扮演的聋哑人,极尽煽情催泪,仍旧没有《那山那人那狗》的神奇魔力。
  问题出在《那山那人那狗》的主题:父子关系。
  我在2005年的东京电影节开幕式上看了《千里走单骑》,不知道日方在影片中对故事的建构有多大的影响,如果编剧邹静之是以一己之力完成,那么说明他对日本电影乃至日本文化下了功夫。影片的主题还是父子关系,日本的一对父子因隔阂多年冷战,中国的一对父子在生活颠簸中相濡以沫。最终,日本父子完成了形式上的和解。该片因为创作者的名气,在日本反响不错,熟悉的主题亦功不可没。
  父子之间的相亲相爱之情,似乎是打动日本人心灵的一招"必杀技"。这或许说明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父子关系呈现的是另一番样貌。就像日本中年妇女疯狂迷恋韩国的"纯爱"电视剧,是因为她们在生活中感到了"纯爱"的稀缺。日本的父子之间,为什么会显得情感温度较低?父亲在儿子的心目中,又是什么样的形象?母亲在家庭里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到底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等着回答。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军国主义氛围下,日本警察对大学生之类的年轻左翼激进分子曾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令其"转向"。软的招数是把被捕的左翼青年带到局长室,让他们坐在局长的椅子上,局长则自掏腰包给他们叫一份"亲子盖浇饭"。这个吃法现在也有,所谓"亲子"就是鸡肉和鸡蛋铺在米饭上,我总觉得名字听起来有股非要满门抄斩的别扭。警方希望"亲子盖浇饭"能令小青年联想起亲人和自己的关系,但"转向诱导"手册阐明,最好说些"你的母亲很担心你"之类的话,不能多谈父亲,否则反而会造成学生们的权威反抗意识。
  父子关系大概是人类的亲缘关系中比较独特的,常常带有紧张和对抗色彩。弗洛伊德的"恋母弑父"情结理论,的确是天才的创想,但在东亚社会中,父子关系的纠葛自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便是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父子关系的表现亦有歧异。一般传统的中国家庭里,家长制文化都把父亲塑造成家庭的核心、支柱和代表,父亲因此而具有管束教导子女的责任和权力。父子之间的冲突,大多来源于此。儿子对父亲的反抗,就是对权威的挑战。但是,中国高度强调"孝"的意识形态,赋予其不容置疑的地位,并极为维护血缘为纽带的宗亲体系,这都使得儿子的反抗阻碍重重。而在日本社会的伦理观念中,"孝"并非至尊价值,比如人们常说日本人更在乎的是"忠"。同时,日本人的家庭关系对血缘的依赖也不如中国严重,荷兰作家伊恩·布鲁玛在《镜像下的日本人》里提到,"亲"和"子"最早期的意义,是指工作团体的领袖与成员。这些因素,导致日本的父亲形象,从实质上讲,可能比中国的父亲形象要虚弱,日本的儿子大概更有勇气表达他们对父亲的反感和轻视。
  家庭中不是只有父子,还有母亲的存在。中国人讲严父慈母,母亲的伦理地位或许犹胜父亲,权力地位却未必多高。可是,台湾学者林明德认为,"在一层薄薄的掩饰之下,典型的日本家庭仍然属于母系社会。"这是因为日本近代以来,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男女社会角色的分工,使得日本母亲的地位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某种加强。林明德说:"对绝大多数的日本人来说,在母系社会中度过的童年经验,对其终身都有深远的影响。"我曾写过一篇《母与子》的文章,谈及日本式的母子关系。日本儿子对母亲的那种情感,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恋,而是一种"依赖"。这种"依赖"并不存在于父子之间,相反,由于父亲在对待母亲时要么也表现出对母亲的"依赖",要么是他冷落了母亲和家庭,都可能造成儿子对父亲的敌意与轻蔑。所以,在日本的各种文艺作品中,以讽刺挖苦手法丑化父亲形象的例子并不少见。
  当年在东京的岩波剧场,《那山那人那狗》热映许久,我也曾去看过一次,发现身边的日本观众几乎皆为老人。我不知道他们当中有多少人会像《千里走单骑》中的中井贵一那样,长年拒绝与父亲联络交往,但影片中工笔描绘的融洽父子关系无疑是最吸引他们的亮点吧。人皆如此,缺啥就想吃啥,吃啥为了补啥。
  





上一本:王立群智解成语2 下一本:圆满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的作者是王东王轶庶摄,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