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温疫论


作者:唐文吉,唐文奇译注     整理日期:2022-07-16 10:25:27

  1.一部预防瘟疫的指南。 吴又可在《自叙》中认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吴又可命名为“戾气”“杂气”。杂气致病途径有“天受”有“传染”。“天受”即“从口鼻而入”的间接传染,“传染”即直接接触传染。因此,预防瘟疫首先就要切断这两种传播途径。 预防瘟疫更重要的是避免“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并举例有三个人冒着大雾早行,结果“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 2.一部治疗瘟疫的指南。 吴又可认为“杂气”侵入人体后,进入半表半里的“膜原”,因此,自创了“达原饮”这一治疗瘟疫的方剂。这个方剂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中仍发挥着作用。 与《伤寒论》“六经传变”不同,吴又可认为“疫邪九传”,这也是《温疫论》的核心问题,因此有专篇“统论疫有九传治法”进行总结。所谓“九传”并不是指一个病人的病情有九种变化,而是指每个病人都只属于一种传变。由此,吴又可提供了各种传变的治疗方剂:达原饮、白虎汤、举斑汤、瓜蒂散、三消饮、承气汤等等。 此外,针对瘟疫感染者的不同症状,吴又可还分别门别类提供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思路。 除了一般感染者的治疗外,对妇女、尤其是妊娠女性,还有儿童,吴又可也考虑到其不同的生理因素,而提出不同的治疗思路。 吴又可的治疗方剂中非常重视甘草、生姜、大枣的使用,很多方剂,即使是与张仲景《伤寒论》同名的方剂,其煎煮中几乎都加入了生姜和大枣。这源于其“人以胃气为本”的指导思想。 3.一部瘟疫康复者的调养指南。 俗话说:生病时,三分治,七分养。那么感染瘟疫后如何吃喝、调养?吴又可都有专篇论述:《论食》《论饮》。 瘟疫愈后是不是可以该大几天犒赏自己劫后余生?或者用人参等补药?吴又可提出一个基本原则是:“大抵时疫愈后,调理之剂,投之不当,莫如静养节饮食为**。” 瘟疫治愈后为什么会复发?什么是食复、劳复、自复?邪气复聚怎么办?吴又可不仅有详细分析,还开出“安神养血汤”等治疗方剂,并厘清不同情况的治疗思路。 4. 一部平易近人又不失趣味的医书。 一般的医学书籍往往沉醉于严肃甚至刻版的医学问题的探讨,让专业外的人望而生畏。可是读吴又可的《温疫论》,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一样能读出乐趣。一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单刀直入,直中要害,读起来无比酣畅。而其中记录的一些医案,如同明清小品文一般,往往尺水兴波,又一波三折,让读者的心也随之跌宕起伏。如“因证数攻”条,记录了朱海畴的病案,刚开始“身卧如塑”,家人“更无他策,惟待日而已”,让人非常揪心;三剂药后,“神思稍爽”,让人精神也为之一震;可是五日“烦热又加”,让人揪心;八日“肢体自能少动”,让人又看到一些希望;起起伏伏,终于“调理两月平复”。像这样鲜活的医案,书中不时有穿插,让人既敬佩吴又可妙手回春,又对生命充满了敬畏。
  《温疫论》,明代吴有性(字又可)撰于崇祯十五(1642)年,是中医目前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著作,是中医温病学发展目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全书二卷,上卷主要论述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变证、宜忌,以及温疫与伤寒的区别。下卷重点叙述温疫的种类、传变、治疗原则,各种兼证、变证的治疗和调理。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接近不同,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由此创立了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以“驱邪外出”为中心,创制了达原饮等治疗温疫的有效方剂。这些方剂和治疗思路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中,中医仍然在使用这种思路和这些方剂。





上一本:道家妙语 下一本:伦明纂续修四库提要稿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温疫论的作者是唐文吉,唐文奇译注,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