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


作者:张爱华     整理日期:2023-02-07 09:50:40


  满人服饰
  17世纪形成的满族,在名称、构成、生活习俗上已与祖先有了很多不同。它是以明代女真为主体,融合部分蒙古、汉、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民族形成的新民族。满族人又称“旗人”,这与满人实行的八旗制度有密切关系。八旗制度是满族人军事、政治、经济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八旗制度作为满族人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保留延续下来。在这种制度下,社会成员基本分为旗人与民人,旗人即为被编入八旗组织之人,主要以满族人和蒙古族人为主,也包括少数其他民族;民人则为隶属省府州县之人,以人数众多的汉人为主体。
  女真部族最初尚未建立完善的衣冠制度,不过已经上下有别,部族领袖努尔哈赤“身穿龙文天盖,上长至膝,下长至足,皆裁剪貂皮,以为缘饰,足纳鹿皮兀剌靴”,平民“御寒则布袍革履,作事则短,男子皮裘褐裤,妇人布裙长襦”。袍服基本形态为圆领、窄身、箭袖,这种衣式适合渔猎生产生活。长袍两侧开襟,便于骑跨马上;箭袖袖口窄狭,上宽下窄,射箭时袖口可翻起,天冷时可放下盖在手背上保暖。男女发式同样也有别于汉族,男子髡发留辫,女子则梳两把头。
  清初,统治者强令汉族男子遵从满人习俗剃发改装,女子相对宽松,可根据“十从十不从”的规定不穿着旗装,所以“旗装”与“汉装”主要是在满汉女子装束之间的分野。随着满族政权的稳固和满汉文化交融的增进,汉人对清统治者的服饰规定日渐习惯,满人对被统治者的服饰偏好也渐生认同,曾以激烈的方式表现fJ的服饰对抗与分野逐渐走向对视与互仿。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满汉混居的偏远地区,也发生在律令森严的宫禁之地,尤以女子服饰风尚变化为重。1759年,清高宗乾隆就训诫满人不得效仿汉人服饰,l 804年清仁宗嘉庆颁旨严禁旗人妇女缠足,1 838年清宣宗道光颁令,严禁旗人妇女缠足及效仿汉人宽衣大袖。尽管朝廷的训诫不断,旗人的服装风尚依然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清代《草珠一串》对旗人穿着的“汉化”有不少记载:“双袖阔来过一尺,非旗非汉是谁家”、“袍袖直如弓荷袋,可能恭敬放挖杭”。诗中的“放挖杭”为满族的古礼,指向长辈行礼时先将箭袖袖口放下,再行全礼。关外旗人妇女与男子一样要骑马射猎,所以袖口也装有箭袖,可行“放挖杭”之礼。但当满人妇女衣袖变为阔袖,“放挖杭”的礼节自然受到影响,由此可见满族服饰因受到汉族影响而发生的变化。
  等级森严的清代服饰
  清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对服饰制度几经修改厘定,最终制订了等级分明、繁复详备的服饰制度,尤以宫廷服饰为甚。据《大清会典》和《皇朝礼器图式》等清代服饰典制文献以及故宫所藏实物而视,清代皇帝服饰可分为朝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和便服,皇后服饰分为朝服、吉服、常服和便服。王公大臣与各等命妇的服饰类型依此设置,只是在色彩、饰品、纹样、规格方面依身份等级而变。朝服、吉服、常服用于祭祀、庆典、常朝等重大场合,故一俟厘定,历三百年而未有大变;便服是清代宫廷日常闲居时穿用的服装,包括便袍、马褂、氅衣、衬衣、坎肩、袄、斗篷、裤等,在清中晚期有了显著变化。
  清中期前的宫廷便服在形式、纹饰、色彩、质地、功用上都基本循其旧制,腰身、袖子、下摆都比较合身,只是在细微之处体现出各代君主的服饰偏好。道光朝以后,随着宫廷生活的日渐奢华、满汉之间的融合加强,宫廷中出现了大量便袍、衬衣和氅衣等纯粹的燕居休闲服装。这类服装为宫廷日常闲居时穿用,较少受到制度礼法拘限,有相对自由的变化空间,花色多样,款式丰富,工艺繁复,穿用场合极多,是清代宫廷服饰中形式变化最大的一种服装。
  便袍、衬衣和氅衣,既取制于满人传统的长袍,又不断效法多变的汉人风尚,与后世流传的旗袍在形制上最为相似。便袍为贴身穿着的服饰,皇帝后妃可在休憩之时穿着。皇帝便袍为圆领、大襟有衽,直身、无接袖,平端袖,左右开裾,面料以素色为主,通常在外可配穿坎肩和马褂。因为用于寝宫之内,无须拘泥祖制,所以款式舒适合体即可,故而未装上满族特有的马蹄袖端。后妃的便袍形式与皇帝便袍相仿,但无开裾,面料纹饰华丽,其上还配穿褂裥和氅衣等。衬衣形制与便袍相仿,亦可单独穿用。氅衣圆领、直身、大襟右衽,左右开裾至腋下,装饰如意云头,双挽平阔袖,为宫廷后妃日常穿在便袍或衬衣外面的服饰,四季皆可穿用。便袍的圆领开始镶上立领,清中期以后甚至马褂、坎肩等也镶上立领。
  清中期后妃的便服效仿汉族服饰宽衣博袖的舒适华丽之风,在道光朝达到顶峰,至清末仍畅行不衰。咸丰、同治年间,京师女子流行在衣襟、袖口、下摆上多镶多滚,道数多至“十八镶”,此风传至宫廷,后宫嫔妃亦纷纷效仿。光绪年问的阔袖依然风靡,但历经甲午、庚子等战乱后,朝政变更,衣饰起居皆改旧制,“短袍窄袖”又兴盛起来,高耸紧致的元宝领也极受欢迎。便袍、衬衣也向着展示女性身材曲线的方向变化,腰身与袖口都变得紧窄。清宫便服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体现了清宫后妃审美意趣取向的转变和不同时期的时尚特征。
  旗人王室亲族的服饰风尚自然受到宫廷的影响,不过规制未及宫廷的繁复严密,袍、氅衣和衬衣的穿着规则主要以年龄而变,女官衣分袍、褂、氅、衬。袍亦用卷领(夏季可用纱质)。两袖有大挖杭(袖头),多用月白色。氅衣的袖口,则多用花绦白色绣花卷袖,衬衣则用舒袖。凡新妇及青年妇女的氅衣,一般用大红色;中年多用藕合色;年老或嫠妇,则多用深蓝色。衬衣颜色不拘,大抵用较浅之色。未婚女子不穿袍褂,可用氅、衬,不用卷领,以围脖手绢代之。
  P12-15
  “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是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的代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本书对龙凤旗袍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技艺传承以及工艺特点都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论述,对想要深入了解海派旗袍历史和文化的读者颇有裨益。
  ————高春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
  脉络清晰,笔调轻松,读者可以跨过专业的壁垒。了解到海派旗袍的许多知识和趣闻。
  ————周汛/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空员
  在这本书的编撰过程中,曾得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静安区文化馆、上海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上海艺术研究所周汛研究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高春明研究员,上海静安区文化局张爱华局长、黄泓副局长,上海静安区文化馆韦燕华馆长、蒋善勇书记、韩瑜助理馆员,上海龙风中式服装有限公司陈月琴经理、徐永良副经理等更是给予了诸多帮助,谨致谢忱。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祈望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周天谨记于上海艺术研究所
  2013年11目8日





上一本:李剑秋形意拳术 下一本:日本灾害事件中的媒介功能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的作者是张爱华,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