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中国的冲击


作者:[日]沟口雄三     整理日期:2017-03-06 01:33:59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时事评论,后两个部分为思想史学术研究。第一部分中,沟口教授敏锐地抓住了当今日本社会中国认识的误区,即以现代化先行者自居的优越感、知识论上的歧视和偏见、断言中国缺少民主和自由的冷战思维、受害记忆与加害记忆之间的分离等等。他在历史的流动脉络里抓住这些被日本中国学回避和无视的问题点,展开了精彩的思想史分析。沟口教授指出,这些认识误区使得战后的日本社会仍然无法有效地追究战争责任和向中国人民谢罪,并且使得日本的中国学研究无法进入跃动的中国当代史,这种状况间接地导致了日本社会在东亚国际关系中无法作出切合中国实际状况的判断,也影响了日本和中国社会建立正常的友好关系。他分析了战争创伤记忆的情感性特征,特别指出了感情记忆作为历史真实所具有的无法以客观实证加以固定的特征,为突破日本知识界把战争记忆表面化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中国社会了解日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此外,他也驳斥了关于中国没有自由和民主的冷战思维,指出中国有自己的民主和自由的方式,不可以用美国式标准简单套用。第二与第三个部分是沟口教授对于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变迁的结构性讨论。通过结构性讨论,他试图把第一部分所批判的日本中国学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暴露这些问题的认识论根源;同时,也建立正确认识中国历史的思想史假说。

作者简介:
  沟口雄三,(1932-2010),生于日本名古屋,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研究生时代师从爱知大学著名支那史家入矢义高,开始李贽文献的阅读和中中思想史研究。先后任东京太学文学部助手、中经琦玉大学讲师。东京大学文学部副教授,教授。在此期间,他成功地打通了东京大学文学部文史哲的学科限制,建立跨学科的对话机制,并在1985年创建了“中国——社会与文化”学会。他在2007年牵头成立集全日本宋明学者为一体的《朱子语类》译注刊行委员会,正式启动《朱子语类》日译的二十年大五程。退休后任教于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沟口一生不仅留下具有极大思想冲击力的著述,而且推动了多种国内与国际的大型学术活动。例如与中国学者发起“知识共同体”对话,持续讨论战争的记忆与责任问题等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届折与展开》、《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公与私》、《中国的冲击》等曾主编出版了《中国思想文化事典》,《在亚洲思考》(七卷)翻译有中国宋代佛教典籍《碧岩录》和王阳明《传习录》等。

目录:
  序论 中国的冲击
  第二次冲击
  欧化并非“脱亚
  被颠倒了的优劣
  导致空洞化的力学
  历史开始翻转
  第一部分
  第1章 中国与“自由”、“民主
  当今依旧持续的冷战思维
  从幻想走向幻灭
  内在的知性歧视
  第2章 如何面对现在时的历史
  面对历史观之间的鸿沟
  为何谢罪?如何谢罪?
  密封舱里的“民主
  历史的磁场
  附文正视日中间的龃龉
  第3章 所谓历史认识问题,是怎样成为问题的?
  互不相通的脉络
  “奋斗和受害”与加害
  历史学应有的责任
  外来的与向内的
  第二部分
  第4章 历史中的中国革命
  “西洋的冲击”的故事
  太平天国与军阀割据
  王朝“体制”的崩溃
  历史的推动者矽
  第5章 中国近代的源流
  中国式的近代
  长期稳定的中华文明圈
  何谓内发性近代
  内发因由的近代化旅程
  第6章 辛亥革命再思考
  不以国家而以“天下”为视角
  反帝?抑或是近代化?
  集权与分权
  鸦片战争是近代?
  第7章 两种近代化道路--日本与中国
  日本社会的资本主义化
  2中国的冲击
  中国的社会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的基础
  第三部分
  第8章 礼教与中国革命
  民国时期的“礼教
  在历史的脉络之中
  近世中国的社会伦理
  礼教与革命
  第9章 另一个“五四
  命运坎坷的梁漱溟
  与陈独秀的对立点
  关于阶级问题
  宗法社会的传统
  “礼治”社会主义
  附录关于历史叙述的意图与客观性问题
  历史学家与事实
  关于历史叙述中的意图问题
  无意图地进入历史的海洋
  代跋
  后记





上一本:为何知识分子不热衷自由主义 下一本:从零起步学电子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中国的冲击的作者是[日]沟口雄三,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