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情感的本质与意义


作者:张志平     整理日期:2017-01-17 13:40:52


  本书是一本论述舍勒情感现象学的专著。舍勒是一位著名的现实学哲学家,但作者着重研究舍勒的情感心理现象理论。全书共分11章,详细地介绍了舍勒的生平与学术活动,并总结和梳理了舍勒的思想来源及他现象学的关键概念:情感、价值、格位与爱。然后对具体的情感现象:同情、怨恨、羞感、悔悟、受苦、信仰与宗教行为等分章一一作了细致的心理分析,最后还对当代人的价值意识的转变作了评述,是一本有较高质量的关于现象学的心理学、人类学专著。

作者简介
  张志平,哲学博士,曾翻译《迷途指津》(山东大学出版社,三人合译),《舍勒的心灵》(上海三联书店,两人合译》,出版《现代性的踪迹》(泰山出版社,三人合著)、《情感的本质和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等书。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舍勒的思想资源
  一 基督教思想
  二 生命哲学
  三 现象学
  第二章 情感、价值与位格
  一 情感
  二 价值
  三 位格
  第三章 爱的优先地位及其秩序
  一 爱的优先地位
  二 爱的秩序
  第四章 同情现象的差异
  一 他者之我与原初的心理之流
  二 同情的形式与本质
  三 情感一体与文化类型
  第五章 怨恨与价值判断
  一 怨恨的本质与功能
  二 怨恨与基督教道德
  三 怨恨与现代伦理道德
  四 现代人价值意识的扭曲
  第六章 羞和羞感的现象学
  一 “羞”的本质及意义
  二 “性羞感”及其功能
  第七章 悔悟与新生
  一 悔悟的本质、意义和根源
  二 悔悟与德性的进步
  第八章 悲剧与价值的毁灭
  一 悲剧的构成条件
  二 悲剧中价值毁灭的不可避免性
  第九章 受苦的意义
  一 受苦现象的本质
  二 历史上的受苦方式批判
  三 受苦与文明的发展
  第十章 信仰与宗教行为
  一 神性存在的基本特征
  二 宗教行为
  三 上帝的存在问题
  四 没有人能够避免宗教行为
  五 基督教与当今世界
  第十一章 当代人价值意识的转变
  一 制度意识与制度交往
  二 价值的数量化及其后果
  三 他是什么和他是谁
  四 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时代
  五 怨恨与恐怖主义的根源
  结语 当今世界的脆弱与坚强
  参考文献





上一本: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困惑 下一本:摇摇沉淀的爱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情感的本质与意义的作者是张志平,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