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寻找白岩松


作者:刘楠     整理日期:2023-02-04 16:50:28


  刘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读博士、国家公派留学联合培养博士。先后任央视《社会记录》记者,《新闻调查》出镜记者,《新闻l+1》创刊编导、编委主编,门户网新闻视频部高级主编。她也是《新闻l+1》栏目起名人。
  采访过汶川地震、深圳富士康连环跳楼事件、上海“钓鱼执法案”、广西“砍手党”村、四川凉山童工、北京新“蚁族”村、毕节四兄妹服毒、云南“盲井村”、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等新闻。策划《岩松看俄罗斯》《岩松走基层》系列节目,担任纪录片《6个孩子的2015》《新闻漩涡后的村庄》系列总导演。多期节目获得国家部委级奖项。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南方周末》等媒体上发表多篇文字报道,已出版《新闻撞武侠——央视评论部创作秘笈》《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两本书(白岩松作序)。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讲座交流,并发起成立“探村博士联盟”。
  《寻找白岩松》,其实是刘楠写给新闻理想的一封职业情书。她细腻、缜密、系统地梳理呈现新闻人白岩松的“攻守道”,但审视与烛照的是新闻专业主义者在夹缝中不断拓展话语空间的豪情、智慧与悲悯,是对在后真相时代坚持继续寻找如何“用新闻让世界变得更好”的那群人的怀远、温暖与致敬!翻阅本书的过程,也是我校准、重整内心“新闻理想”的过程,感谢刘楠,感谢老白。
  ——前搜狐网总编辑、360公司副总裁 陈朝华
  在UBC大学邂逅刘楠,她穿一件红得似火的大衣,提问时语速颇快,是熟悉的新闻人的风采。看她的书,年轻时作为新闻人曾有的壮怀激烈在今夜的灯下似乎回马来归。知道拙著《寻找·苏慧廉》有幸被白岩松老师推荐为“东西联大”的参考书,刘楠说,是我的寻找衍生出她的寻找。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苏慧廉”需要寻找。“月升处是弯弯的桥,是上一世纪的弓/礁石守着鱼,塔守红砖的方场。”
  ——《寻找·苏慧廉》作者、学者 沈迦
  白岩松坚持在电视上说了二十多年话,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他一直在以自己的话语测量中国社会公共表达的尺度。这本书看似是寻找真实的白岩松,实际是在寻找中国新闻报道的真实轨迹,寻找一群严肃探讨社会、道德议题的新闻人的群像,而他们靠勇气和坚持所争取的尊严,是传承给下一代新闻人*珍贵的礼物。
  ——青年作家 蒋方舟
  网上很多以白岩松为名的鸡汤名言真真假假,见证着他的影响力,也见证着他的被误解、被征用和被消费,刘楠作为白岩松的同事、同道和同人,这本书也是一次还原,还原一个真实的老白。脱胎于央视调查报道黄金时代,刘楠写的不仅是历史、人物和新闻幕后的故事,更是不休不止的新闻理想和公共关怀。因了这份理想,刘楠才不断记录,无论是一个调查者,一个研究者,无论身在田野,还是书斋。
  ——《中国青年报》编委、首席评论员 曹林
  后记:一种新闻考古
  一
  2018年11月8日,记者节。
  下午1点45分,北京大学创新创业中心,第十四届记者节公益论坛即将召开。今年的主题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我的新闻回忆”。
  还差十几分钟,弧形的观众台已满坐,我在第二排中心的座位。身后有新闻学子耳语,似乎对要见到白岩松很兴奋。
  掌声突然响起,我抬头,俞虹、陈小川、刘昶、敬一丹、陆小华、白岩松、吴克宇等论坛嘉宾一字形进场,落座第一排。白岩松的位置,恰巧在我前方。
  连续14届,白岩松年年来记者节公益论坛“打卡”,是“铁粉”嘉宾。不同的是,之前论坛主题大多是新媒体挑战、网络直播等新潮范儿,而这次是“怀旧风”。
  白岩松从改革开放四十年说起:“站在1978年看今天的新闻业发展会让人满意,因为40年前有很好的记者,却没有新闻。今天新闻随处可见,但新闻的温度、力度、深度、刻度和人们的宽容度却显得不足。”
  我注意到,他穿着一件墨蓝色立领外套,休闲又有点复古,倒是和发言内容很搭配。8分钟的嘉宾发言,难免有人拖堂,他发言结束时看表:“正好7分59秒。”
  提问环节,有北大同学直言不讳:“十年前看白老师的书,决定学新闻。不过这两年,我看新闻业状况,改学哲学了。”
  白岩松脱口而出:“你看,新闻学不明白学哲学,可见这新闻学问得多深啊。”全场笑声清亮。
  二
  又是有关改革开放四十年。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去世。金大侠笑傲江湖,留下永不幻灭的武侠梦。怀念文字齐刷刷在朋友圈接力。我注意到,中国传媒大学宋晓阳老师在一个主持人艺术微信群里,推荐了一期节目,《新闻1+1》播出的《纪念金庸也是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白岩松是评论员。
  群里大多是高校老师,有人接话:“候机飞机晚点,我是站着看完这期节目的。”北京语言大学卜晨光老师分析这期节目是“话题牵引+逻辑推演+人格化表达)新闻原价值”。
  有人问,白岩松纪念金庸也要联系改革开放,是一种“政治正确”的新闻修辞吗?
  白岩松在节目中的评论点是:没有改革开放文化敞开大门,金庸、古龙、琼瑶、邓丽君、三毛都不会来到我们的面前。金庸在香港回归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为《香港基本法》的起草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
  白岩松不是没有别的情感抒怀。这本书中《侠客行》一文也提到,白岩松儿子白清扬的名字,就是取材于金庸小说人物“风清扬”。儿子长大后读金庸小说上瘾,对其中的明清历史好奇,大学干脆学了历史专业。
  节目时间是稀缺资源,在满屏的金庸纪念主题中,白岩松用“改革开放”破题,捕捉金庸的政治“热点时刻”,这样冷静的评论是一种克制,也是一种深沉吧。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白岩松在记者节还有一段发言是:“未来和历史不断洗牌,记者的核心能力是基本功,一种迅速提炼事物本质核心的能力。”
  三
  留学一年,回到热气腾腾的北京,我感觉自己像个“洞穴人”。
  原来认识的记者朋友们,有的在报道VR(虚拟现实)戒毒等前沿新鲜事物,有的做出了轰动全国的新闻。我忝列在一些记者微信群中,看着那些挥斥方遒的新闻激情,汗颜自己落伍,好像舌头都有点拧巴。
  加拿大印第安原住民村、墨西哥玛雅村、美国阿米什村落,对这些国外村庄的调研让我“复古”了好一段时间。发达国家里,边缘人群为自身权利的抗争,还有现代化冲击下的复杂镜像,都牵引着我去了解它们的历史与现实。
  ……
  感谢此书的推荐人。谢谢前领导陈朝华老师,他的宽厚善意是新闻人最稀缺的精神光亮;谢谢沈迦老师,《寻找·苏慧廉》是我写作此书的重要心灵源泉;还有“越清醒越优秀”的蒋方舟,在我酝酿此书期间,是她慷慨推荐我看一些人物传记作品;谢谢曹林老师,同样是新闻评论员,同样对新闻热点保持敏感,他鼓励我把新闻背后的故事,以及黄金时代的新闻理想和公共关怀记录下来。
  感谢中信出版社的黄静、何烨等老师,他们对我这个不知名作者不嫌弃不抛弃,每个环节精心认真,是这本书的伯乐。感谢我的朋友刘碧芳,最早正是她建议和鼓励我写作这本书的。
  感谢我的硕士导师刘京林教授、博士导师周小普教授、联合培养博士导师赵月枝教授,她们见证了此书的出炉,并提供了有力而丰盈的精神支持。
  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孩子。央视评论部成立二十年纪念时,我在怀孕期间“带着他”完成了《新闻撞武侠》《有一种基因叫理想》两本书的写作。2017年,在他成长的重要阶段,我遗憾缺席,留学、写作。
  白岩松在《白说》序言《说话不是件好玩儿的事儿》中写道:“我用嘴活着,也自然活在别人嘴中。”“话语也许无知,就当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敲一两下鼓,拨三两声弦。更何况,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是的,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我一直提醒自己,无知的书写也是冒犯,这





上一本:边缘与暧昧 下一本: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寻找白岩松的作者是刘楠,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