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词语中的旅行


作者:马永波     整理日期:2016-12-26 09:59:41


  本书是“后花园诗丛”系列丛书之一,是诗人马永波在国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不仅集中了其三十年来创作的精华,还收入其最新佳作。其在长达三十余年的诗歌写作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汉语诗歌的深度写作探索,拥有强大丰富的心灵力量和精神高度。
  马永波,1964年生,著名学者,诗人,翻译家,文艺学博士后,《读者》签约作家。1986年至今共发表评论、翻译及文学作品共八百余万字。1993年出席第11届"青春诗会"。20世纪80年代末致力于西方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研究,系英美后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翻译家和研究者,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出版著译《1940年后的美国诗歌》《1950年后的美国诗歌》《1970年后的美国诗歌》《英国当代诗选》《约翰o阿什贝利诗选》《诗人与画家》《以两种速度播放的夏天》《九叶诗派与西方现代主义》《荒凉的白纸》《树篱上的雪》《史蒂文斯诗文录》等60余部。现任教于南京理工大学,主要学术方向:中西现代诗学、后现代文艺思潮、生态批评。
  专业推荐
  他的开始像脱口而出,他有空中抓物的能力。在另一条线路,在常人之外。在飘忽中他像有五只手按住了斑斓的蝴蝶。他就那样开始,也是叙述,在色彩中他有种清醒。就那样坚定地说下去,像扎染的丝绸给人些惊奇。
  ——邹静之(著名诗人,剧作家)
  90年代滥觞的(来源于翻译诗歌的)所谓“叙事性”手法,马永波是重要的源头之一。而这一点恰恰被评论界忽略了。
  ——周伦佑(诗人,评论家)
  他的诗用他的论文《散点透视、复调和伪叙述》去解说最为恰当,他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好的写作者。应该说在六十年代出生的诗人中,他在技术上最过硬。记忆尤深的是他的那句话:既然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看世界的方式,也许方式的改变会带来世界的改变……
  ——梦亦非(诗人,批评家)
  马永波是当代汉语诗歌写作者中少有的在技术手段和精神质地上都达到一定境界的一位。他对复调、散点透视和伪叙述等技术手段的纯熟运用,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多重结构的感知特征,这与他对记忆和想像事物的揉和、掺杂、混淆,以达到某种普遍的共时性效果的意图,有着形式上的一致。
  ——刘泽球(诗人)
  马永波则摇动记录长镜头——一种叫做“伪叙述”的视镜。切换、对位、疏离……带来客观“平远”又不失质感的效果。语像、细节,与碎片互动,散点透视调度散点式谈话“景深”,配合拨弄着复调曲式。体现作者敏于捕捉与剪辑功夫。此种“拍摄”,触动我们诗歌的微缩小说写法的可能,这是诗歌对外扩张的努力。
  ——陈仲义(批评家)
  从遥远的东北传来一击黑暗、冷冽、坦荡的钟声,回响十方。马永波的诗质迥异于齐鲁、荆楚、巴蜀、吴越、台闽诸地域文化,风格独绝另出一系。……在马永波的诗里你可以感受到探求存有实相永不歇止的饥饿感,不存一丝侥幸,不企求救赎,没有可变空隙的严苛生存造就了马永波正向存有的勇气与决心。层层揭示、内外思量,以多重视镜的复调写作深入黑暗与寂静,照亮死亡与生命,尚有无可比肩的彻骨之寒。他的诗清肃、大方,精神主体坚实磁场开阔,富有北方寒地清冽的气息,为汉语诗歌开拓了一个辽阔得无法估量的神秘诗境。
  ——黄粱(诗人,批评家,策展人) 作者简介
  马永波,1964年生,著名学者,诗人,翻译家,文艺学博士后,《读者》签约作家。1986年至今共发表评论、翻译及文学作品共八百余万字。1993年出席第11届"青春诗会"。20世纪80年代末致力于西方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研究,系英美后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翻译家和研究者,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出版著译《1940年后的美国诗歌》《1950年后的美国诗歌》《1970年后的美国诗歌》《英国当代诗选》《约翰o阿什贝利诗选》《诗人与画家》《以两种速度播放的夏天》《九叶诗派与西方现代主义》《荒凉的白纸》《树篱上的雪》《史蒂文斯诗文录》等60余部。现任教于南京理工大学,主要学术方向:中西现代诗学、后现代文艺思潮、生态批评。

目录:
  序言:对叙述诗学的再思考
  第一辑 天空从低处开始(1983-1989)
  古瓶
  回归
  父亲老了
  情诗
  卡夫卡
  第二辑 事物的体温(1990-1998)
  第三辑 最近的房间(2000-2013)
  第四辑 漫步在星月之上(组诗)
  鸟经(组诗)
  记梦(组诗)
  与一位女诗人的通信(组诗)
  凉水诗章(组诗)
  后记





上一本:金一南讲:世界大格局,中国有态度 下一本: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词语中的旅行的作者是马永波,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