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吴敬琏自选集


作者:吴敬琏     整理日期:2014-10-06 00:04:35

    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自选集。收入本书的文章,反映了过去30年中作者对改革,主要是经济改革的思考,以及作者提出的一些政策主张。我们正在经历的改革,是社会生活全方位的改革,因此文章的主题也涉及许多不同的方面;与此同时,文章体裁也多种多样,既有学术性较强的论文,也有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对策建议,还有媒体的访谈。为了便于阅读,作者把文章分为八类编排。它们的题目是:(1)综论改革和发展;(2)市场化改革的战略与方案设计;(3)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5)宏观经济态势和政策研究;(6)铲除腐败基础;(7)维护社会公正;(8)政治改革。
  作者简介: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曾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干事,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25届和26届(2002—2008)国际经济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宝钢经济学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教授;《比较》丛刊、《洪范评论》主编;“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经济学会(IEA)顾问;麻省理工学院(MIT)公开课件(OpenCourseWare,OCW)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
  曾在1984、1986、1988、1990和1992年五次获得“孙冶方奖”;2003年获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被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大学先后授予荣誉社会科学博士。
  组织创建了我国的比较制度分析学科,对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的改革应当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以及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等主张,对中国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曾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干事,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25届和26届(2002—2008)国际经济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宝钢经济学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教授;《比较》丛刊、《洪范评论》主编;“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经济学会(IEA)顾问;麻省理工学院(MIT)公开课件(OpenCourseWare,OCW)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曾在1984、1986、1988、1990和1992年五次获得“孙冶方奖”;2003年获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被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大学先后授予荣誉社会科学博士。组织创建了我国的比较制度分析学科,对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的改革应当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以及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等主张,对中国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录:
  一、综论改革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改革战略的分歧与选择》提要改革二十年感言中国改革的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反思改革,明确方向从《大国崛起》看各国富强之道让历史照亮未来的道路:论中国改革的市场经济方向二、市场化改革的战略与方案设计城市改革的关键是增强企业的活力以改善宏观控制为目标,进行三个基本环节的配套改革建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论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改革必须攻坚三、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关于公司化关于社会主义的再定义问题对经济形势的估量和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冲破沉闷空气,争取企业改革的重大突破国资委成立后的国有经济改革深化国企改革需要澄清的几个原则问题中国企业还处在少年时期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上海发展战略的几点意见制度重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全面提升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浙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摘要我为什么研究起增长模式和工业化道路来增长模式与技术进步“十一五”必须认真解决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问题广东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五、宏观经济态势和政策研究经济改革初战阶段的发展方针和宏观控制问题控制需求,疏导货币,改革价格用“向供应方面倾斜”的政策治理通货紧缩对做好宏观调控的建议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展望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解决内外失衡的出路在于推进改革,实现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变六、铲除腐败基础“寻租”理论与我国经济中的某些消极现象再谈根治腐败关于中国改革前途的对话中国会成为寻租社会吗?正本清源分清是非揭穿黑幕,填平陷阱,净化市场环境腐败溯源与清源警惕寻租新动力七、维护社会公正贫富差距大小谈政府应当归还对老职工的社保欠账保持社会公正是转型时期的一个尖锐问题建议完善《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保基金为何“亡羊”,又如何“补牢”妥善处理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建立全民低保的时机已经成熟,应当尽快推行八、政治改革三种社会力量对待改革态度的分析努力实现向法治市场经济的过渡新形势下政府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建设民间商会法治中国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左”的和“右”的极端主义都会带来灾难——谈《西班牙旅行笔记》让历史照亮未来的道路:论中国改革的市场经济方向   从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改革开放所要达到的目标,按照中国十七大的语言,可以概括为“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现在,这个历史转折还没完全实现。为了完满地实现这个转折,我们应当认真总结30年的经验教训,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道路。一、“摸着石头过河”,寻求救亡图存的路径中国在1953年正式确立“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为目标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后,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立了苏联式的集中计划经济(命令经济)制度。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急剧下降。由于处于国家计划机关附属地位的“生产单位”是去了经营自主权和生产积极性,国有经济的领带人对苏联引入的新体制尤其感到不满。面对党内外对苏式计划体制的批评,党政领导考虑对这一体制作出调整。至于调整的方向,则有很不相同的考虑。经济工作的主要领导人陈云主张在保持国有经济的统治地位和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引入了某些市场经济的因素。而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袖的毛泽东则认为,问题并不在于行政化的计划经济,而在于“权利过分集中于中央”,管得过多,统得过死。……





上一本:失算的市场先生 下一本:恩和村调查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吴敬琏自选集的作者是吴敬琏,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