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让性回归常识


作者:傅国涌     整理日期:2015-11-05 11:07:53

 认真整理、研习民国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从中理出民国教育在中国的特定含义和目标所在,则这样的“整理国故”,便有了特别的意义。百年中国,多少悲壮剧,前人创造了历史,却又多少被遗忘,“百年寻梦”,“追寻传统”。 “在性的发育上,他们需要的是一些不着痕迹的指引,而决不是应付盗贼一般的防范与呵斥禁止。”——潘光旦
本书简介:
  本书为回望民国教育系列之一,从性教育概论、基本原理、各国实施情况、中国现状、儿童及青年期的特征、新学制课程安排等方面,立体而富有建设性地讨论性教育。良好的性教育强调的是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性,包括对生命和隐私的尊重,对他人的宽容,以及对自身符合人性的尊严、忠诚和责任心的奠基。因此性教育课程应当是长期而有系统的,正如陈兆蘅先生说的,“性欲卫生教育为至大之事,则亦当就各方面之论点为长期之讨论,使之深彻了解,方为有效。” 回望民国教育系列:回望民国教育,从公民教育、性教育等具体的侧面到教育观,让读者看到上个世纪前半叶教育家和一线老师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可以近距离靠近民国教育,真实地理解民国教育的来龙去脉。这些从《教育杂志》1909到1948年间发表的大量文章中选出的精华,无疑已成为珍贵的本土资源,足以为今天的教育提供重要的借鉴。本书编者:郭初阳,1973年生于浙江杭州,独立语文教师,越读馆语文教学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探索一种理想的语文课堂范式——“踏实”与“凌空”的结合,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现代公民。著有《言说抵抗沉默》《颠狂与谨守》等。总序:教育,永远面朝未来傅国涌 我曾在老杭大图书馆的七楼、八楼呆了大半年,几乎天天去那里,主要是看旧《大公报》影印本,也顺便看看其他的旧报刊。有一天,我在那里发现了一堆《教育杂志》,随手拿起来翻翻,那一期正好是1935年1月号,有“全国专家对于教育救国的信念”、“全国专家对于学制改造的态度”、“全国专家对于教育上特殊问题的意见”,周予同、吴俊升、王造时、周鲠生、杨端六、高觉敷、陶孟和、吴经熊等各领域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谈教育,他们知识背景各不相同,对教育的理解也有很多不同,但他们各抒己见,坦诚地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贡献出来。(已收入本丛书中的《给教育燃灯》)抚摸布满灰尘的旧杂志,许多观点今天读来却依然新鲜。冬天的图书馆,不仅铁铸的楼梯是冰冷的,连每一页纸都是冷冰冰的,但是那个冬天因为很多的发现而变得温暖。1909年,《教育杂志》诞生之时,正是晚清新式教育勃兴之初。已有十几年历史的商务印刷馆,在教科书编辑上刚刚获得巨大的市场,有意在教育上为古老的中国开辟新路。1909年到1948年,可以看作新式教育在中国最初的起步阶段,却是一次壮丽的跋涉。《教育杂志》在这四十年间,历经世变,清朝垮台,民国破土,袁氏称帝,军阀混战,北伐洪流席卷江南,日本虎视眈眈,九一八到一二八,卢沟桥到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内忧外患连绵不断,《教育杂志》也曾两度被迫中断,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停刊,直到1934年9月复刊,1941年12月随着香港在太平洋战争中沦陷而停刊,直到1947年1月才复刊。最终在政权更迭的前夜,1948年冬天戛然而止,画上了一个无可奈何的句号。然而,在四十年间出版的三十三卷三百多期杂志,却保持着连贯的气韵,将几代教育研究者、第一线教师和教育编辑的思考和实迹记录下来了,体现了他们的教育报国情怀,他们在一个大变动时代推断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持续努力,他们在动荡岁月里以教育为切入点不断回应外部环境挑战的精神,他们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怀,他们对每个具体教育环节细致深入的探索,都足以令后来者动容。如果考虑到这一切都是在那样不安定的环境下完成的,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从容,也可以看到他们的坚定,他们安静的心态,开放的姿态,呈现出的正是这个老大民族在文化根脉未断时健康的状态,他们面临的压力、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但他们并不妄自菲薄,他们更没有固步自封,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寻找合适的教育,他们在特定的时代探求一条更富前瞻性的教育之路。三百多期杂志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不仅有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探究,也有具体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入,不仅有对中国教育的回顾、摸索和展望,也引入了大量外国的教育资源,不仅有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讨论,也有职业教育、平民教育的拓展,特别是公民教育的线索始终清晰。大量的国内外教育资讯和国外教育期刊的介绍,也为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引入了活水源泉。在这里,教育从来不只是学校、学科教育,更是全人教育、终生教育。作者和编者呈现在世界面前的不只是对教育的专业思考和实践,更是他们完整、健康的价值观,他们的思想或许是多元的,甚至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他们的负责、他们的认真,都是值得尊重的。他们眼望世界,他们脚步实地,他们有自信,更有谦卑。台湾出版的《《教育杂志》(1909—1948)索引》,使我们可以更便利地检索四十年间《教育杂志》留下的资源。在许多不同的时期,《教育杂志》曾推出许多有深度的专号,涉及教育的各个层面。1923年6月的“赔款办学计划专号”,就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余额给中国办学,陈启天、周太玄、张印通等十多位教育家和教育研究者发表了看法。同年8月推出的“性教育专号”是中国对学生性教育问题首次集中的探讨。(已收入本丛书《让性回归常识》)1924年1月、2月,连续推出《小学各科教学专号》,执笔的包括沈百英、舒新城、吴研因、黎锦熙、王伯祥、周越然、丰子恺等人。当年10月推出“小学教育参考书专号”。1925年1月20日推出“职业教育专号”,吴俊升、卫士生、刘湛恩、夏承枫等人执笔。1927年9月、10月连续有两期“平民教育专号”、“城市平民教育专号”,1928年3月有“职业指导专号”。1929年5、6月,连续两期都是“实验小学教育专号”。1930年6、7月两期是“现代世界教育专号”,不光介绍英、美、法、德国的教育,也介绍了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日本、土耳其、印度等国的教育。1931年8月是“成人教育专号”。1935年5月,以全部篇幅刊登“全国专家对于读经问题的意见”,蔡元培、唐文治、任鸿隽、李书华、江问渔、翁文灏、陶希圣、林砺儒、柳亚子等数十人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年8月有“上海市推行识字教育专号”。1936年4月有“毕业会考问题专号”。1941年1月,推出的“抗战以来的高等教育专号”,穆旦介绍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王星拱介绍武汉大学,共介绍了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岭南大学等二十七所大学,有国立、私立的和教会大学,有综合性大学,也有专门的学院和上海美专、西北技专等专科学校。7月出的“抗战四周年纪念号”,介绍了抗战以来四川、广东、江西、贵州、湖北等地的教育,及中央大学等高校。1947年1月,《教育杂志》复刊伊始,就连续两期推出“战后中国教育专号”,不仅讨论大学、中学、小学、师范等学校教育,而且讨论国民教育、文盲教育、职业教育、华侨教育、边疆教育等。1948年是《教育杂志》最后一年,1月有“中国教育学会年会专辑”、四月有“教育心理研究专辑”、8月有“中学教育专号”,11月有“社会教育专辑”,专题如此密集也比较少见。包天笑的《馨儿就学记》、《苦儿流浪记》,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夏丏尊译的《爱的教育》等也都是首先在《教育杂志》上连载的。这些作品今天仍有读者,而《教育杂志》早已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但我深信,在这些发黄的老杂志中蕴藏着不会逝去的新生命。教育从产生之日起——无论是古希腊时代,还是我国的诸子百家时代,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升人类。教育到底是什么?不少人眼中的“教育”只有“教”,没有“育”。“育”是什么?我们可以联想到孕育、哺育、养育、涵育……这些都跟生命有关。如果我们把这个“育”作为“教育”的重心,就可以想到“教育”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结果,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就像一棵树的生长,是从一粒种子到大树的过程。教育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永远面朝未来。 我粗浅的理解是,学校应该提供的是“常人”教育、“常态”教育,而不是“天才”教育、“非常态”教育。它只担负一个使命,培养普通人;不担负培养“天才”、“超人”的责任。学校并不担负培养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毕加索的责任……它不是为培养科学天才,也不是为了培养文学家、艺术家而存在的。试想贝多芬、莫扎特是学校能教出来的吗?他们本身就有天赋异能,在任何环境下他们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脱颖而出——当然,学校教育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学校只担负一个责任,就是让一个普通人成为在精神上健全的人,成为具有文明常识的社会人,或者说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自进入民国以来,《教育杂志》发表了大量关于公民教育的文章,并译介了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的范例,从理论到操作,从理念到实践都有探索,将这些放在我们面前,有一种陌生的新鲜感。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贯穿其中的其实就是公民教育,在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许多老辈人对此都有记忆。那是一个中断的话题,在老杂志里却是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而且应该以普通人为本的,尤其是基础教育。“把人当人”,不是说我们现在不把人当人,而是说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把人当成工具。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教育设计更多的是把人工具化,因为学校要求学生在考试中胜出,要他成为考试的机器,整个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教他成为一个人而存在的。这是最大的问题。当所有人都往这一个方向去的时候,你要扭转方向,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去拼,拼到最后大家都筋疲力尽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这些问题,民国的教育家和老师们大致上想清楚了,在诸多的文章和讨论中也一再得到了体现。在《教育杂志》存世的四十多年间,时局板荡,充满了不安和惊悚,但是,从教育家到第一线的老师们,包括关心教育的学者和各界精英,对教育仍充满着温暖的关怀,从没有停止他们的思考和探索,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断地、一次次地逼近教育的本质。我试图在过去寻找未来。过去并没有过去,有那些前辈的思考在,有那些载入老杂志的文字在,他们已经融入这块土地,化作民族的精神养分。当我们打开尘封的杂志,这一切就会奇妙的复活。 我把自己的想法与郭初阳、王小庆、蔡朝阳、许骥等朋友分享,得到他们的支持,决定先从中选出三个专题,重新整理出版。初阳一直关注中学生的性教育,他编成了《让性回归常识》,王小庆留意公民教育多年,他编了《如何培养好公民》,许骥编了《给教育燃灯》,蔡朝阳欣然写下万字前言,从一个中学教师的角度,向民国教育致敬。没有他们的参与,这套书就不可能编成。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接纳了这套书,愿与一同关注中国教育和中国未来的朋友们一起,继续朝前走。农村教育、职业教育、……都是值得关注的,也是《教育杂志》中现成的资源。我一直说,回望过去,不是怀旧,而是为了寻找未来。回望民国教育也是如此。2012年10月18日杭州1、近代史大家傅国涌主编,郭初阳精心选编,全力打造,从性教育概论、基本原理、各国实施情况、中国现状、儿童及青年期的特征、新学制课程安排等方面,立体而富有建设性地讨论性教育,重新发现、追寻失去的民国教育传统。
  2、民国之所以为民国,在于其教育异于其他任何一个时代的风采。回望民国,与蒋经三、郝耀东、王造时、楼桐孙、陶希圣、舒新城、周谷城……一起身临教育热议、实践之大潮,一同打捞民国教育记忆,倾听真实的声音和曾经的心灵脉动。
  3、《教育杂志》是民国时期最重要教育类杂志,是教育言论最重要的阵地,集聚了当时乃至现在都极具影响力的教育家、政界人士和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名人,引领风气之先。
  4、回望民国教育系列是珍贵的本土资料,给今天的教育可以提供重要的借鉴,认为编者在尘封的史料中勤奋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国不少历史真相,以新的视角给读者新的启发,实现了学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5、历史不是线性的,而是多线条并进的,在社会的每个层面,不同的人物共同书写的历史才是真历史。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痛苦,读史使人快乐,读史是人们生命的1、近代史大家傅国涌主编,郭初阳精心选编,全力打造,从性教育概论、基本原理、各国实施情况、中国现状、儿童及青年期的特征、新学制课程安排等方面,立体而富有建设性地讨论性教育,重新发现、追寻失去的民国教育传统。
  2、民国之所以为民国,在于其教育异于其他任何一个时代的风采。回望民国,与蒋经三、郝耀东、王造时、楼桐孙、陶希圣、舒新城、周谷城……一起身临教育热议、实践之大潮,一同打捞民国教育记忆,倾听真实的声音和曾经的心灵脉动。
  3、《教育杂志》是民国时期最重要教育类杂志,是教育言论最重要的阵地,集聚了当时乃至现在都极具影响力的教育家、政界人士和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名人,引领风气之先。
  4、回望民国教育系列是珍贵的本土资料,给今天的教育可以提供重要的借鉴,认为编者在尘封的史料中勤奋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国不少历史真相,以新的视角给读者新的启发,实现了学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5、历史不是线性的,而是多线条并进的,在社会的每个层面,不同的人物共同书写的历史才是真历史。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痛苦,读史使人快乐,读史是人们生命的一部分。
  6、回望民国教育,从具体的侧面,到整个教育观,可以看到整个民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针对目前教育现状,本书立足于发掘民国时期的文章,尤有意义。研究性教育的当代学者每有一种时间停滞之感,仿佛我们还是生活在中古时期,本土的性教育,如同卡夫卡笔下使者携带的那道圣旨,奋力地穿越但永远也通不过内宫的殿堂;即便通过去了,还有许多庭院;外面还有第二圈宫阙,接着又是石阶和庭院,然后又是一层宫殿,如此重重复重重,几千年也走不完——无论如何,我们依旧“在暮色中凭窗企盼,为它望眼欲穿”。性教育概论
  黄公觉
  ■原刊《教育杂志》第十五卷第八号,1923年8月20日。黄公觉,教育学家、法学家、史学家,著有《嘉木氏之美育论》《近代心理学大家文德史略暨著述》《学习心理概说》《新史学概要说》《民主政治史》《中国上古刑法》。
  从前的人对于凡属性欲范围内的事体,总觉得秽亵;因此,他们教育儿童的时候,对于性欲一事,每采用秘密的政策。他们以为用一种绝对不谈的秘密的手段,便可使儿童常处于清洁的环境里,不至受外边龌龊的情形所影响;这种观念实在是错了。试问无论哪一群的男子,在他们未达十二岁的时候,是否知道关于性欲生活的重要事件,恐怕百分之九十七的答语都是肯定的。我们又试问无论哪一群的妇人,她们大多数都承认在她们未达十五岁的时候,便已经知道性欲生活的重要事项。我们若是进一步去问他们(男女俱在内)关于性欲方面的知识是从哪里得来,从清洁的、可靠的源泉得来呢,抑或是从粗俗的仆役得来呢;他们的答复多说是从粗鄙的源泉得来;而且说,关于性的事项,最强的、最早的印像是从粗鄙的源泉得来的:总之,我们可说常态的儿童大抵在青年期初期的时候已得到关于性欲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大抵是从不可靠的、秽亵的地方得来的。可知绝对不谈的政策是不中用的;儿童自自然然会知道的。教宗教和教伦理的教师,对于性的事体,采用守秘密的方法,固能防阻性欲的堕落,但是他们不能把人们的性欲弄得高尚。总之,对于性欲问题采用消极的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人们的求知性很强的缘故。从前Tung教授在克拉克大学讲演,说:有一个智慧卓越的、健康的、活泼的、富于感情的四岁女孩,她对于两性生殖问题,发生一种强烈的兴味。她的好奇心终等到这问题全体解释后才完全满足。小孩如是,成人恐怕也是如此。人类赖以制御其最强的欲望的方法,是智慧;制御性欲最安全的方法,也就是知识;所以最近二十年内一般人都认定有启发与人类生活有两种关系的性欲作用之必要。教育在现在是有救济社会种种毛病——实业的、政治的、社会的——的用处;那么,对于来向积下的性欲方面之不良毛病,也可用教育方法去救济。现在总述性教育的意义、目的、需要、问题及教授如下。
  一、性教育之意义性教育的范围很广,但平常人每以为很狭,以为是和性的卫生(Sex-hygiene)一致。殊不知性的卫生不过是指为性的作用所影响的健康而言,下过是健康科学(Scienceofhealth)中之一部分。至于性教育,就不同了:就其最广义而言,它是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可以帮助常态青年解决所不能免的性欲问题之一切科学的、伦理的、社会的、宗教的教授与影响而言。现代的性欲问题,并非只限于影响身体的健康;这是卫生的目的。若是性教育不注意性欲之伦理的、社会的及其他方面,那么,性教育运动便不完满。青年所需的教育,不特是对于健康方面,同时要顾到为性的本能及关系所影响的态度与道德。总之,性教育的范围殊广,性的卫生一名词太狭隘,不足以代表关于性欲之种种教育。
  二、性教育之目的性教育之目的,约而言之,有四:第一,即发展对于性欲及生殖的一切问题之坦白的、郑重的、科学的、恭敬的态度。第二,即传授直接对于个人生活有利之生殖器官的卫生知识。第三,即发展关于影响各个人生活之社会的、伦理的、心理的、优生的性欲方面;简言之,性教育应注意与社会有关之性欲本能与作用之问题。第四,即在青年期后期授青年以关于因性欲妄用而致之两种破坏势力之卫生的、社会的、优生的重要事实。简言之,性教育之目的为:㈠对于性欲问题之郑重的、科学的、恭敬的心理态度;㈡个人的性欲卫生;㈢对于性欲作用之社会的、伦理的、优生的责任;㈣不道德与社会的性欲疾病之关系。总之,传播帮助人类获得性欲与生活之最良的适应,且实际的解决性的问题,乃性教育的主要目的。我们虽不说性教育能够解决文明生活之一切性的问题,然而我们承认性的生活之知识是对于大多数人有利。性教育也同他种教育一样,常朝着理想的道路走去。这些理想,是可因时而趋近,但绝不能达到的。总之,性教育的任务,是对于个人的和社会的生活之性欲状况之前进不已的改善。
  三、性教育之需要现代有八个重要问题,可以表示性教育的必要;而此中每一问题之发生,无知实为一大原因。第一,现在许多人(特以青年为然)需要影响个人健康之性欲作用之卫生知识;第二,现在有许多可怕的社会性欲疾病,都是因为性欲妄用或不道德而来;第三,不节制的性欲产生许多娼妓;第四,现在有无数不嫁之母及私生子,都是由于男子对于性欲作用不负责与女子之无知而来;第五,关于性欲关系,现在有遵从一定的道德标准之必要;第六,关于一切性欲作用,现在有不健康的心理态度;第七,现代一般人对于健康的、快乐的婚姻之性欲生活,有一种误解;第八,对于后代的人有关系的性欲作用,须负一种优生的责任。这八个问题,每个都极重要,现代教育家与社会改良家都应当留意。为方便起见,这八个问题可简称为:㈠个人性欲卫生,㈡性欲疾病,㈢娼妓,㈣私生子,㈤性欲道德,㈥性欲之秽亵,㈦性欲问题与婚姻,㈧优生学。下节再分别说明之。
  四、性教育之问题上边说性教育共有八个问题。
  第一是个人性欲卫生。这和社会的性欲卫生不同;其不同的情形,恰如个人卫生与公共卫生之不同。例如不消化、过劳,乃个人卫生的事;而传染病则属于公共卫生了。同样,手淫、月经不调等,乃关于个人健康的事;但花柳病则属社会性欲卫生的范围内了。许多男女因为不知道个人性欲卫生的法则,于是健康受妨碍;许多男孩和女孩因为犯手淫的恶习,身心都受伤害;又有许多女子因为预先不知道月经的性质与卫生方法,因而身心受伤。所以教青年以性的卫生之知识,使不致犯损害生殖机能的毛病,乃至有利的事。
  第二问题是社会性欲病问题。这就所谓花柳病问题。据现在医生的报告,社会中的各种病患,因花柳病而来的,不知多少;换句话说,社会中的人,受花柳病的传染,不知多少。我们若是追究这种社会疾病的来源,便知是因为一般人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而妄用性欲。所以除了用防病法去防御这些病症,还要用教育的方法去应付这个问题;因为教育是根本的方法。教育对于这问题,是要藉科学的知识去制御性欲。若是能够使一般人知道社会方而的性欲卫生,那么,就很可以减少花柳病症。详言之,第一,应教某等人以妄用性欲的危险;第二,采择某等预防法以减少传染病的危险;第三,指导一般人去求善良的医药,以减除此等的传染病;第四,规定关于社会性欲病的良善的法律。
  第三,是娼妓问题。娼妓的原因固然是很多,又男子两性对于这问题所贡献的原因固然不同;然而有一个共通的原因,就是:青年男女关于性欲之生理的、社会的影响缺乏知识,所以藉教育的工夫,去启发这等知识,实是必要的。
  第四,即私生子问题。据加推尔(Catell)的调查。在美国,每二十五个生育当中,有一个是私生子。按此原则,美国一千个著名科学家当中,应有四十五个是私生子;然而据加推尔实际的考查,其中没有一人是私生子。所以如此,大抵是因私生子较少受教育的机会的缘故;然而亦因私生子的命运可怜之故。我们须知娼妓生子者极少;私生子之来,大抵来自两性第一次的交合。总之,我们可以说:对于性欲法则之无知,乃产生私生子的大原因。因此,教育要启发对于这问题的知识。
  性教育第五问题,即性欲道德问题。性欲道德的要求,为两性的结合只限于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换言之,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以外的性欲关系,都是不道德的事。这性欲道德的定义,乃现代一切文明国家所承认的。施行教育的时候,定要把一夫一妻的婚姻观念灌入青年的脑中;但是同时要注意性教育之直接目的,因为性道德,绝非性教育之理想的、最后的目的。还有一桩事比习惯的道德更高尚。一夫一妻的两性结合,虽经法律认为合乎道德,然而往往离开理想还很远。倘若两性结合不合伦理的原则,不合卫生的原则,不合美的原则,那么,这种结合便是未达到理想境。所谓合于伦理法则,即须互相恋爱之谓;所谓合于卫生原则,即能保持或增进健康之谓;所谓合于美的原则,即双方心理的反应作用须与自然之美和人生之美调和之谓。所以由此而论,法律上、社会上所谓为合于道德的两性结合,其实还离开理想的性欲关系很远。现在有很多的男女,知道性的道德不特是限于一夫一妻之两性结合,同时是指合于一定的生理的、美学的、伦理的法则之性爱。这种道德叫作超首选(SuperMorality),或称为新道德(NewMorality)。这乃是性教育最高的、最后的目的,施行性教育的时候定要注意。
  第六即性欲秽亵问题。从前的人把凡关于性及生殖的事体,看作污秽龌龊的事体,这种态度实在是大错。我们要想法子去打破一般人对于性欲事体之狭隘的、秽亵的、无敬意的态度;我们要使一般人把性欲的事体看作高尚的、美的事体;我们要用一种性欲的哲学或美学去代替向来对于性欲之污秽的、龌龊的解释。若不是这样,我们便未能藉特别的教授去帮助一般人解决性欲问题。
  第七,即婚姻问题。许多医士、律师说,一部份婚姻之不和睦是原于男女两方面对于性之生理与心理发生误解所致。现在有许多青年已经觉悟婚姻之科学指导之必要。还有一点,我们要知道,关于性之生理及心理,不足以完成婚姻所包含之相互的了解;因为婚姻一事是两个人格的结合,有许多细微的问题——如相互之爱、同情、无私、互助、仁慈、诚恳等——决不是性之生理与心理所能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以形式教授的方法去发展。
  第八,即优生学。优生学就是善种之学。优生学里面有许多重要事实,应作为性教育的材料,且必须藉生物学而教授。教授优生学或遗传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发展遗传良性以与来世子孙之责任心。
  上边所说的八个问题,有些是关于健康的;因此,是属于性卫生之范围内。但是有些是离开卫生太远,而讨论个人对于性及生殖之伦理的,社会的、美的态度;这些问题显然是属于性道德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关于性的健康,但与性的卫生比较,是同样的重要。总之,性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绝不是仅仅性的卫生而已,其中实包括性欲之社会的、伦理的、心理的、美的各方面。
  我们上文说过性教育的四种目的,现在我们且说说这四个目的与性欲问题的关系。第一个目的,直接的影响于秽亵问题,而间接的影响第三个目的里所说及的各项。第二个目的,显然是处理为性的作用所影响之个人健康。第三目的,乃根据于个人对于娼妓、私生子、性欲的不道德、婚姻的和睦,优生等负责之五个问题。第四目的,即在于教授重要事项,使个人及社会对于性的疾病得一种预防。
  五、性教育之教授性教育之教授一事,包含许多问题。即㈠何时应教授,㈡何处应教授,㈢何人应教授,㈣何种材料应教授,㈤教授应取何种态度。
  对于第一问题的解答,是性教育应从幼孩期起(即五六岁)至成熟期止。
  对于第二问题,我们的解答是:性教育应于童子军里施行,或于学校礼堂教室内施行。
  对于第三问题,我们的解答是:性教育的实施,最要紧的事体是教师;倘若我们不知教师怎样,我们绝对不宜计划性教育的教授。对于幼孩而言,性教育的教师,应以能于孩童方面发生最大影响的人为宜;这就是指为母者而言。至于就学校儿童而言,则以校医为宜。就社会一般人而言,则以教会的牧师为宜。
  此中有两件事要注意:
  第一,对于青年而言性教育的教师,须与学生同属一性的。
  第二,有某等教师是不适宜于教授性欲的事体的。有某等教师,对于性欲卫生,不能用镇静的、郑重的讲授,是不宜教的;第二种人,他们的性欲不幸发生变态,以至身心不健全,也是不宜教的;第三种人,就是没有科学的知识,只是受性欲变态的文字之熏陶,也不宜教;第四种人,就是本身婚姻不如意,因之,对于性欲问题抱悲观的;第五种人,就是不为学生所信仰、所敬重的教师。假设学校里无适当的教师去教性欲的事体,则不如请校外合格者教之为佳。与其任不合格的教师教一班的青年,不如将性教育停止还好。
  对于第四个问题,我们的解答是:凡关于性教育的材料,都是真理,都是科学的知识;至于妄诞不经的小说材料,都在被弃之列。性教育的材料应从生物学、优生学、卫生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之关于性者采取。
  对于第五问题,我们的解答是:教授时所采取的态度,是庄严的态度;要把性的事体,看作是神圣的事体去教。
  最后有一点要注意,就是:我们施行性教育,并不是把学校课程规定某部叫作“性之研究”,我们要利用时机去施行。
  这一篇文是参考哥仑比亚大学教授Bigelow氏所著的《性教育》而作的;不过是述述性教育的大概,读者如欲详细研究,请看原书及其他关于性教育的书籍。
  (完)
  一九二三,五,二十二,北京师大
  附录美国纽约生物学教员协会所委任的性教育委员会
  所拟定的《中等学校性教育大纲》
  ㈠使少年人对于关于性欲的事件,持一种健全的与尊重的态度。
  ㈡供给讨论性欲时所必需之适当字句。
  ㈢答复儿童与少年之自然的答题,务使其对于性欲的事件,得免除病态的而给与康健的态度。
  ㈣使女孩对于月经之经验,男孩对于遗精之经验,有所准备——因一般父母,对于此等事件之教导,异常缺乏,故此种准备,尤为必要。
  ㈤增强男女青年之品性,以抵御青年之通常的诱惑。
  ㈥减少通常由过分与不适宜的刻意抑制相联带而起之紧张与烦闷。
  ㈦兼用训话与实例,使学生自己分辨孰为健全的,孰为纵欲的。其例多取之于伴侣、舞台、影戏、读物、跳舞及其他娱乐之所表现者。并发展其对于健全者之好向。
  ㈧根据现代科学之精神,与少年男女以若干关于为父母者之责任观念;及在何条件下,可得快乐的结婚生活之观念。
  ㈨训练此辈男女儿童,俾将来于性欲事件,对其子女,能给与适宜的训导。
  节录《青年进步?两性问题号》





上一本:恋爱经济学 下一本:认识我看透他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让性回归常识的作者是傅国涌,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