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谁拿了红苹果


作者:扬·洛夫,     整理日期:2014-08-16 11:05:53

《谁拿了红苹果》讲述一位穿条纹西装的老头儿,想买一颗水灵灵的苹果吃。可是,这天是愚人节,水果店老板想要耍耍这个老头儿,他卖给老头儿一颗塑料做的青苹果,并告诉他等放熟了就会很好吃。老头儿信以为真,把苹果放在窗台上耐心等。没想到,淘气的小鹦鹉将苹果碰出了窗外,砸到了老奶奶的头。由此,一场如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一般的连锁反应,一个接一个地发生,瞬间让整个小镇喧闹了起来……
  作者简介:
  扬洛夫1940年出生于瑞典西部的特罗尔海坦,1959年他来到斯德哥尔摩的国立艺术设计学院。曾制作出演过幽默剧,创作的动画片《菲利克斯》被誉为瑞典版的《丁丁历险记》,他还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爵士乐手。他十分热衷于童书创作,其作品在欧美地区广受好评,畅销40余年,曾获得2011年林格伦文学奖。他的作品情节幽默风趣,情节扣人心弦,总能让大小读者回味无穷。他极其注重细节的描绘。会在图画和情节中巧妙地在设下一个个线索,让读者自己寻着线索慢慢寻找,发现秘密,让阅读变得趣味无穷。
  来自作者扬洛夫的问候
  作为一名童书作者,或者和我的情况一样,文字和插图都时由自己来完成的。每次着手创作一本新书时,都会遇到同样一个问题——故事从何而来?当我绞尽脑汁在自己脑中寻找故事时,总感觉好的故事都已经被讲完了。
  我依然记得创作《谁拿了红苹果》这本书时一开始的状态:我坐在空白的画纸前,因为苦苦找不到故事而心烦意乱。但是接下来,我告诉自己:就让故事自己来创造自己吧——如果前一页发生了某件事情,就让读者在下一页找到它的答案,用这样的因果关系一页接一页地推进故事发展。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点子,但它确实起了作用。最后,我还将故事的结尾和开头链接了起来,仿佛兜了一个圈回到了原点。这本书就是由此而来的,而这已经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它居然能在伟大的中国引进出版,真的让我非常骄傲!
  真诚地祝福中国的读者朋友们。
    扬洛夫是一位“细节大师”,他的画作中,每一块砖瓦都有清晰的轮廓,每一个零件、每一块油污,甚至是一个废料都是可爱的角色,它们的互相影响使作品催生出无限可能来自作者扬洛夫的问候
  作为一名童书作者,或者和我的情况一样,文字和插图都时由自己来完成的。每次着手创作一本新书时,都会遇到同样一个问题——故事从何而来?当我绞尽脑汁在自己脑中寻找故事时,总感觉好的故事都已经被讲完了。
  我依然记得创作《谁拿了红苹果》这本书时一开始的状态:我坐在空白的画纸前,因为苦苦找不到故事而心烦意乱。但是接下来,我告诉自己:就让故事自己来创造自己吧——如果前一页发生了某件事情,就让读者在下一页找到它的答案,用这样的因果关系一页接一页地推进故事发展。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点子,但它确实起了作用。最后,我还将故事的结尾和开头链接了起来,仿佛兜了一个圈回到了原点。这本书就是由此而来的,而这已经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它居然能在伟大的中国引进出版,真的让我非常骄傲!
  真诚地祝福中国的读者朋友们。
  扬洛夫是一位“细节大师”,他的画作中,每一块砖瓦都有清晰的轮廓,每一个零件、每一块油污,甚至是一个废料都是可爱的角色,它们的互相影响使作品催生出无限可能。
  ——HemmaMagazine(瑞典设计杂志)
  这是一本非常棒的故事书,当小读者遇到这样有趣的绘本,一定能激发出非常有深度的讨论,和非常有趣的对话。
  ——sparklingadventure(澳大利亚育儿名博)
  小事常常被我们忽略,然而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往往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瑞典著名童书作家扬洛夫的经典绘本《谁拿了红苹果》,就是以一个红苹果为线索,展开了一系列出乎意料的情节,通过不同人物与红苹果发生联系时的细微的、甚至是不经意的举动,展示出每个人的细小举动、每个事物的细微改变对事物整个进程和集体风貌的影响,使人们直观地看到细微环节的作用。其丰富内涵、深刻寓意引发人们的更多思考,给予孩子和家长更多收获。
  ——王晓燕(博士、儿童心理问题与辅导专家)
  
  





上一本:大盗虎斑猫Ⅰ连环失窃案 下一本:尚童曼罗爷爷上课啦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谁拿了红苹果的作者是扬·洛夫,,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