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郁达夫精选集


作者:郁达夫     整理日期:2015-01-30 16:24:04

“世纪文学经典”精装书系,华文20世纪名家荟萃,读者和专家共同评选,名作汇聚,学者作序,宜读宜品宜藏。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本书收录了郁达夫最具代表的散文《沉沦》《南迁》《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及散文《还乡记》《故都的秋》《怀鲁迅》等。
  郁达夫常以散文的手法进行小说的创作,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的细腻,这种小说散文化的倾向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郁达夫的散文兼具绘画美与音乐美的特征,读来如乐如画、魅力无穷。从鲁迅开始,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就呈现着散文化的倾向,郁达夫则将之发展到了极致。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文,浙江富阳人,中国近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其小说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长于抒发感伤情怀、在苦闷中寻求出路。代表作有小说《沉沦》《南迁》《春风沉醉的晚上》《迷羊》,以及散文《归航》《还乡记》《故都的秋》《怀鲁迅》等。
  目录:
  目录:
  
  沉沦薄奠迟桂花
  小说编
  银灰色的死
  沉沦
  南迁
  茫茫夜
  采石矶
  茑萝行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
  迷羊
  她是一个弱女子
  目录:
  沉沦薄奠迟桂花
  小说编
  银灰色的死
  沉沦
  南迁
  茫茫夜
  采石矶
  茑萝行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
  迷羊
  她是一个弱女子
  迟桂花
  散文编
  归航
  还乡记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一个人在途上
  志摩在回忆里
  钓台的春昼
  故都的秋
  怀鲁迅
  创作要目前言沉沦薄奠迟桂花桑逢康郁达夫(1896─1945),原名文,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三日)出生。三岁丧父,家境窘迫,仅靠几亩祖传薄田和母亲陆氏摆设炒货摊维持生计。七岁入乡塾启蒙。1907年至1911年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后考入杭州府中学。1912年夏转入美国长老会办的之江大学预科,未及半载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次年春改读美国浸礼会在杭州办的蕙兰中学,仅三个月即中断学业回乡。1913年9月随长兄郁曼陀去日本求学。1914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夏从一高预科毕业后,被分至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三部(医科),次年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1917年7月毕业,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1922年3月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郁达夫酷爱文学,在一高和八高求学期间,四年时间里读过的俄、德、美、日、法等国的小说有一千部之多。这为他以后从事小说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1920年起郁达夫尝试进行现代小说创作。处女作《银灰色的死》发表于1921年7月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同年10月15日第一部小说集《沉沦》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1921年6月,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发起成立了著名的文学团体创造社。郁达夫为创造社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不仅是《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的编辑和主要撰稿者之一,后来还主持过创造社出版部的工作。郁达夫主要从事短篇小说和散文的创作。《沉沦》出版之后至20年代中期,又相继有小说《茫茫夜》《茑萝行》《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秋柳》,以及散文《还乡记》《还乡后记》《中途》(即《归航》)、《一个人在途上》《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等问世。此外,郁达夫还相继出版了《小说论》《戏剧论》和《文艺论集》,并第一个提出了在当时颇为新兴的口号:“文学上的阶级斗争。”1922年7月,郁达夫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留日学生生活,回到国内,曾先后在几所学校任教:1922年9月至1923年4月任安庆法政专门学校英文科主任;1923年10月至1924年底任北京大学统计学讲师;1925年初至11月任武昌师范大学文科教授。1926年3月与郭沫若同去广州,郭沫若任广东大学文科院长,郁达夫任文科教授。广东是国民革命的策源地,然而“把满腔热忱,满怀悲愤,都投向革命中去的”郁达夫,“在那里所见到的,又只是些阴谋诡计,卑鄙污浊”郁达夫:《鸡肋集》题词。。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广州事情》,公开揭露广东政府的龌龊腐败,引起了创造社同仁的不满和批评。郁达夫遂于1927年8月在上海《申报》和《民国日报》发表声明,退出创造社。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时,郁达夫曾撰文予以抨击。1927年12月底郁达夫在上海开始为鲁迅主编的《语丝》撰稿,1928年6月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1930年3月郁达夫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发起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但“左联”成立不久即因“个性是不适合于这些工作”而“公然的宣布了辞职”郁达夫:《回忆鲁迅》。。1933年4月郁达夫离开上海,移居杭州场官弄。作为一个进步的、有良心的作家,郁达夫在外敌当前、国事日非的30年代,多次参加了重要的社会活动: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在上海成立,郁达夫为发起人之一,并与鲁迅等人联合发表宣言;1931年12月,加入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大联盟;1932年2月与鲁迅、茅盾等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一·二八”事变;1933年1月加入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选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郁达夫1936年2月至1937年7月应邀担任福建省府参议,兼任公报室主任。在闽期间曾去日本访问,并为郭沫若回国抗日做了一些联络工作。1938年3月赴武汉任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先后两次去前线视察、劳军,足迹遍及山东、河南、浙东与皖南。1938年12月28日郁达夫赴新加坡,开展海外宣传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郁达夫于1941年12月下旬担任了星华文艺界战时工作团主席,兼任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班主任。年底时陈嘉庚先生组织了新加坡侨团抗敌动员委员会,郁达夫被选为执行委员兼文艺股主任。1942年1月担任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新加坡沦陷前夕,1942年2月4日,郁达夫与胡愈之、王任叔(巴人)等一批进步文化界人士撤退至印尼苏门答腊岛。郁达夫化名赵廉,以经营一家酒厂为业,准备长期隐蔽。由于精通日语,被驻武吉丁宜的日本宪兵队强征为“通译”。郁达夫在被迫为日本宪兵充当翻译期间,暗中保护了不少文化人和当地印尼抗日分子与普通群众。为防不测,郁达夫预先写好了遗言。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宪兵已经知道“赵廉”是中国著名作家郁达夫的化名,为了杀人灭口,于8月29日深夜将郁达夫从家中诱骗出郊野秘密杀害。郁达夫牺牲时年仅50岁。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烈士。在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堪称是一位有着独特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大家。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在考查郁达夫及其作品时,有两点应当引起特别的注意:第一,郁达夫是一位生性直率的作家,他从不掩饰自己,他勇于暴露和剖析自己,哪怕是灵魂中最隐秘的一角。“辞绝虚伪的罪恶”,“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郁达夫:《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这是郁达夫写作的宗旨,而不是像有些文人那样,把自己的灵魂紧紧包裹在厚厚的甲胄里面。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可以当作自叙传来看待的,虽然主人公的一举一动并不完完全全是郁达夫自己的生活,但确实有作者深切的甚或是直接的体验投影在其中。由大胆的自我暴露所带来的浓厚的主观抒情意味,是郁达夫作品一个显著的特色。正因为郁达夫把自己的一颗真诚的心毫无保留地交给了读者,所以读者也就把他看作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法国人喜爱卢梭,中国的许多人喜爱郁达夫,其原因皆在于此。第二,郁达夫又是一位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十分复杂的作家,一生的经历也相当坎坷、曲折。在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属于卓有成就的进步作家之列,对推动新文学的发展是有功绩的。他有着满腔的爱国热忱。他异域捐躯,终成大义,是一位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的反法西斯烈士。同时他也有不少缺点和弱点。青年时期,他曾经一度沉沦过。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白色恐怖严重,他面对当局的高压也未尝没有产生过消极和退隐之心。在爱情与婚姻问题上,他有着强烈的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大胆地、真诚地热恋着他所爱的每一位女性,但醇酒妇人之类的行为也不能不给他抹上了一些颓废的色彩。作为血肉之躯,各色人等也都是很复杂的,绝不像某些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那样简单得有如单细胞微生物。郁达夫由于所处的社会黑暗透顶,周围的环境光怪陆离,个人遭遇又颇多挫折与磨难,所以显得比常人更要复杂一些,因而作品中往往愤激与哀怨并存,有时甚至流露出某种程度的感伤情调。这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性格的复杂性,其实就是(或者说标志着)人性的丰富性。《沉沦》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的一篇小说。它不仅使郁达夫一举成名,而且在新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郁达夫在自序中说:“《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chondria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郁达夫:《沉沦》自序。这一段话既阐明了小说的主题,也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他把现代人的苦闷定格为“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通篇所着力描写和渲染的就是忧郁、苦闷、性……然而,与单纯的性爱描写不同,和追求感官刺激的诲淫之作更有着天壤之别,《沉沦》的作者是把青年人正当的、合理的性爱要求,与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紧紧交织在一起描写的,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量。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显然有郁达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内。作品细致地描写了这位忧郁型的青年人,由于是弱国子民在强邻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种种难以排遣的苦闷。这些苦闷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和渗透:追求异性的爱情而不得,因此对轻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愤慨,同时热切地希望着祖国富强起来,这三项内容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格局。小说的基本情节是这样安排的:路遇——自戕——窥浴——野合——宿妓。情节每进展一步,性爱描写每深入一层,对主人公的刺激和打击就随之强化又强化,最终导致了他溺海而死的悲剧性结局。“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末尾这痛彻肺腑的呼喊,升华了作品的爱国主义主题,提高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文学格调,同时也冲淡了作品中多处出现的性描写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20年代初期,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相当多,如郭沫若的《残春》,张资平的《约檀河之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郑伯奇的《最初之课》,等等,但影响都没有《沉沦》这么大。郁达夫的《沉沦》以“惊人的取材与大胆的描写”而独树一帜成仿吾:《〈沉沦〉的评论》,原载1923年2月1日《创造季刊》第1卷第4期。,出版之后震撼了无数读者的心,使它成了一篇惊世骇俗之作,对于士大夫的虚伪则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郁达夫是长于抒发感伤情怀、表现“自我”的作家,是有所不幸、有所苦闷即大大发作的性情中人和浪漫主义者。他的小说惯用第一人称“我”,这个“我”并不仅仅起到讲述故事或勾连情节的作用,在一些作品里“我”竟至成了作品的主人公,情绪由“我”而起伏波动,情节由“我”而发展变化。同时,这个“我”并不仅仅是作者个人,而是相当典型地概括出了“零余者”即正直、善良、清贫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茑萝行》描述的就是旧式婚姻给“我”带来的种种无奈和苦闷:没有爱情的婚姻,妻子成了“我的不能爱而又不得不爱的女人”;加之生计困难,“在社会上受的虐待,欺凌,侮辱”又不胜枚举,纷至沓来,致使“贫贱夫妻百事哀”,逼得“我”甚至想跳黄浦江自尽。小说于自然平实的生活化的叙述中,字里行间充溢着愤懑而又哀怨的情绪,使得这篇作品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较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郁达夫自谓它们“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达夫自选集》序。。前者写一位在上海某烟厂做工的年轻女工,后者写北平的一位拉洋车的中年车夫。“我”则是以一个“穷士”的身份出现的,因为“穷”所以同出卖劳力的劳动者基本上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甚而至于“我”认为自己还不如他们。正因为境遇大致相同,所以“我”对于劳动者有着深厚的同情。这两篇作品依然以“我”为中心组织情节,表现“我”与他(她)的关系:车夫是“我”眼中的车夫,女工是“我”眼中的女工。当车夫不幸被淹死之后,“我”用自己不多的治病的钱定了一辆纸糊的洋车,以满足他生前的夙愿。女工陈二妹则劝“我”戒烟,上进,“好好儿的用功”,使“我”感觉着周围“更光明了”……这样描写,突出了劳动人民对“士”即知识分子的教育与感化作用,而不是像当时同类作品仅仅停留在知识者对劳动者同情的层次上面。郁达夫没有鸿篇巨制,写得较长的《迷羊》和《她是一个弱女子》也只有五六万字,应当算作中篇。《迷羊》描写的是一位名叫王介成的青年知识分子同女优谢月英从相遇、同居到最后月英离他而去的故事。郁达夫曾计划创作三部曲“来象征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青年的三个时代”,《迷羊》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代表Theageofinnocence(天真的时代)”。钱杏邨:《达夫代表作》后序,1928年。此计划郁达夫并未完成,仅有《迷羊》留世。小说的实际内容,可以用《后叙》中提到的那幅画名来概括:失去的女人。之所以用了《迷羊》做题目,主要是为了表达“忏悔”的主题,把它作为主人公的一篇很长很长的忏悔录。其实“我”并不能代表青年“天真的时代”,他只是时代浪潮中的微不足道的泡沫,然而他的苦闷是真实的,他对幸福的追求最终遭到破灭也是真实的。苦闷和幻灭是那个时代的通病,为不少知识青年所共有,因而“我”也就具有了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谢月英的出走既不同于娜拉,也不同于子君,她之所以与“我”不辞而别,用她信上的话来说:“我想你的身体不好,和你住在一道,你将来一定会因我而死。”换句话说,是出于担心“我”和她黏在一起时性欲过度亢奋损害了身体,“所以才决定和你分开”。这样就不仅把问题简单化了,而且降到了相当低的层次:社会(包括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变成了纯粹的生理的原因。作品的思想意义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尽管如此,这篇小说倒是充分发挥了郁达夫的艺术才能,描写细腻,尤其是“我”的情感历程一波三折,荡气回肠,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哀怨与感伤情怀不仅使读者对“我”产生同情,并且牵挂着月英出走之后的命运。就郁达夫的艺术个性来说,他注重个人体验,自我意识强烈,属于浪漫气息浓厚、长于抒情的那一类作家。他的小说并不刻意追求故事的完整与情节的曲折,相反故事情节大都是比较简单的。也就是说并不靠故事的引人入胜,也不是靠结构的精巧奇特,而主要是靠情绪的渲染、氛围的烘托、语言的精致给读者以感染。以情调感人而非以故事和技巧取胜,是郁达夫小说的又一特点。但在《她是一个弱女子》中,作者的本意“是在造出三个意识志趣不同的女性来,如实地描写出她们所走的路径和所有的结果,好叫读者自己去选择应该走哪一条路”。郁达夫:《沪战中的生活》。然而为了要“如实地描写”,引进了他所并不擅长的现实主义手法,书中的人物和事实“完全是虚拟的”,叙述也改为第三人称。结果适得其反,“因为急急于在报告事实,而忽略了把这些事实来美化艺术化的功夫,所以使读者读后却只感觉着仿佛是在读报纸上的社会纪事”。这一点在有关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政变的叙述中最为明显。另外,三位青年女性他先拟定了她们各自不同的出身和性格,然后再“逻辑性”地展示其所走的道路,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某种程度的概念化,尤其是冯世芬和李文卿两个人物刻画得相当薄弱。三位女性中只有郑秀岳刻画得比较丰满、真实:她是一个真正的弱女子,在遭遇一连串打击与不幸之后,又被日本兽兵轮奸致死。这样的结局足以引起人们很大的同情,而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则是无情的揭露与鞭挞。郁达夫从写小说伊始,在一些作品里确实存在程度不等的性爱描写。比较突出的是《秋柳》和《茫茫夜》,其中有不少对妓女生活的描写,以及主人公由于性压抑而产生的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作者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妓女生活、表现性变态的,描写得又那样细腻,因此给人的印象和感觉相当深刻。若问描写这些有何意义,应当说,它对于刻画在社会的压迫之下苦闷、挣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由于性压抑而产生的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既是他们之中一部分人的劣迹与不幸,也是社会的病态的表现。曾经有读者批评他的《秋柳》“简直是在鼓吹游荡的风气,对于血气未定的青年,很多危险”郁达夫:《我承认是“失败了”》。;指责《茫茫夜》“专门来描写不伦的性欲”郁达夫:《〈茫茫夜〉发表之后》。。郁达夫对此辩白说:“若以读《五柳先生传》的心情,来读我的小说,那未免太过了。若说我的描写,是一种提倡,那更是冤罪了。我不过想说现代的青年‘对某事有这一种倾向’……我并非说你们青年‘应该这样的做’!”郁达夫:《〈茫茫夜〉发表之后》。不过《茫茫夜》和《秋柳》题材本身过于灰暗了,因此尽管它们对虚伪的旧道德有着挑战的意义,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美感价值。在后期创作的小说《迟桂花》中,这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作品写郁先生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去翁家山看望一位日本留学时的友人翁则生,遂和则生的寡居乡间的妹妹——一个叫莲的年轻妇女——相识。小说对莲的面部和体态描写极为细腻生动,既突出了莲的健康和自然的美点,又通过这些美点在郁先生身上引起的反馈(“要使我贪鄙起来”、“使我恼杀”),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充分的铺垫。在同游五云山的路上,迟桂花的撩人的香气,郁先生闻了“似乎要起性欲冲动的样子”;和迟桂花一样的莲更是把他完全迷倒了,因而产生了想要亲近的欲念。然而,莲的眼里脸上既没有羞惧也没有兴奋,显得非常的直率而自然。小说着重描写了人物“欲情的净化”:郁先生终被莲的那颗同高山上深雪似的纯洁的心所净化了,他并对自己的“邪心”进行了“严正的批判”。两人最后以“兄妹”相称相待。作品既写了迟桂花的芬芳,更写了和迟桂花一样高洁的人。这样处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郁达夫以往的一些作品中多作肉欲的渲染和色情的描写有很大的不同,既反映了作者风格的转换,也标志着作者的思想和修养更加成熟。通篇格调开朗清新,感情浓郁真挚,充满诗情画意。它像迟开的桂花在秋天的山野中久久地散发出朴素的清香,令人百读不厌。郁达夫除了写小说之外,还是一位散文大家。他认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对郁达夫的散文也应作如是观。郁达夫散文中的个性色彩是非常鲜明的,他的散文是他阅历的自述、情感的自白、思想的自诉。甚至可以这么说:在郁达夫的散文中最活跃的人物就是郁达夫自己。1922年7月,郁达夫结束了在日本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活,从神户乘船回国,散文《归航》记叙的就是他这次回国时在船上的情景和感受。文中从头到脚细腻入微地描摹一个富有肉感的少女,正是郁达夫所擅长的,然而如果仅仅有肉感的描写而没有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我”的心理状态来,作品就会流于浮艳了,整篇散文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力量和个性色彩。所以,作者又着重描写了“我”的“愤恨与悲哀”的情怀,尤其是“中国可亡,但是中国的女子是不可被他们外国人强奸去的”这一句带有总括性的话,更是充分表现出了“我”的思想情绪。《一个人在途上》写失去爱子的痛苦,既痛惜悲悼,又自责自悔、自怨自艾。文中龙儿生前活泼、天真的神态(如打枣子),他对爸爸的想念与痴望,一个幼儿在生命垂危时的挣扎和对于生的渴求等等……无不跃然纸上,真切感人。夫妻俩对爱子的悲悼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文章末尾:“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飘泊。”这段话可以说是本篇题名的出处,同《还乡记》中那一段“有子不能抚”的自我感慨、自我定位正相呼应。的确,郁达夫是一位感伤的行旅者,一个人在途上飘泊、飘泊,他的一生可以用“感伤的行旅”来概括。《怀鲁迅》堪称怀念文章的佳品,虽说只有短短的千把字,但写得非常精粹,说它是一首感情真挚、思想深刻、富有哲理、语言精妙绝伦的散文诗,丝毫也不为过。郁达夫的作品,有不少人以为当数旧诗最佳,散文次之,小说又次之。限于篇幅这里不能详加讨论,但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读一读他的旧体诗词,相信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夏衍
  达夫感情饱满细腻,观察深切,才思敏捷,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根基都雄厚。在新文艺作家的队伍中,鲁迅、田汉而外,抗衡者寥寥。
  ——刘海粟
  在他非常多的作品中,都能看到类似的气息,强烈地表达着那个丰沛的自我,所有的拷问只关乎自己的灵魂,却与世人的标准不带半点关系。在那个沉重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盛放着旁若无人的瑰丽。
  ——作家笛安银灰色的死上雪后的东京,比平时更添了几分生气。从富士山顶上吹下来的微风,总凉不了满都男女的白热的心肠。一千九百二十年前,在伯利恒的天空游动的那颗明星出现的日期又快到了。街街巷巷的店铺,都装饰得同新郎新妇一样,竭力的想多吸收几个顾客,好添些年终的利泽。这正是贫儿富主,一样多忙的时候。这也是逐客离人,无穷伤感的时候。在上野不忍池的近边,在一群乱杂的住屋的中间,有一间楼房,立在澄明的冬天的空气里。这一家人家,在这年终忙碌的时候,好像也没有什么生气似的。楼上的门窗,还紧紧的闭在那里。金黄的日球,离开了上野的丛林,已经高挂在海青色的天体中间,悠悠的在那里笑人间的多事了。太阳的光线,从那紧闭的门缝中间,斜射到他的枕上的时候,他那一双同胡桃似的眼睛,就睁开了。他大约已经有二十四五岁的年纪。在黑漆漆的房内的光线里,他的脸色更加觉得灰白,从他面上左右高出的颧骨,同眼下的深深的眼窝看来,他却是一个清瘦的人。他开了半只眼睛,看看桌上的钟,长短针正重叠在X字的上面。开了口,打了一个呵欠,他并不知道他自家是一个大悲剧的主人公,又仍旧嘶嘶的睡着了。半醒半觉的睡了一忽,听着间壁的挂钟打了十一点之后,他才跳出被来。胡乱地穿好了衣服,跑下了楼,洗了手面,他就套上了一双破皮鞋,跑出外面去了。他近来的生活状态,比从前大有不同的地方。自从十月底到如今,两个月的中间,他总每是昼夜颠倒的要到各处酒馆里去喝酒。东京的酒馆,当的大约都是十七八岁的少妇。他虽然知道她们是想骗他的金钱,所以肯同他闹,同他玩的,然而一到了太阳西下的时候,他总不能在家里好好的住着。有时候他想改过这恶习惯来,故意到图书馆里去取他平时所爱读的书来看,然而到了上灯的时候,他的耳朵里,忽然会有各种悲凉的小曲儿的歌声听见起来。他的鼻孔里,会有脂粉,香油,油沸鱼肉,香烟醇酒的混合的香味到来。他的书的字里行间,忽然会跳出一个红白的脸色来。一双迷人的眼睛,一点一点的扩大起来。同蔷薇花苞似的嘴唇,渐渐儿的开放起来,两颗笑靥,也看得出来了。洋磁似的一排牙齿,也看得出来了。他把眼睛一闭,他的面前,就有许多妙年的妇女坐在红灯的影里,微微的在那里笑着。也有斜视他的,也有点头的,也有把上下的衣服脱下来的,也有把雪样嫩的纤手伸给他的。到了那个时候,他总会不知不觉的跟了那只纤手跑去,同做梦的一样,走了出来。等到他的怀里有温软的肉体坐着的时候,他才知道他是已经不在图书馆内了。昨天晚上,他也在这样的一家酒馆里坐到半夜过后一点钟的时候,才走出来,那时候他的神志已经不清了。在路上跌来跌去的走了一会,看看四面并不能看见一个人影,万户千门,都寂寂的闭在那里,只有一行参差不齐的门灯,黄黄的在街上投射出了几处朦胧的黑影。街心的两条电车的路线,在那里放磷火似的青光。他立住了足,靠着了大学的铁栏杆,仰起头来就看见了那十三夜的明月,同银盆似的浮在淡青色的空中。他再定睛向四面一看,才知道清静的电车线路上,电柱上,电线上,歪歪斜斜的人家的屋顶上,都洒满了同霜也似的月光。他觉得自家一个人孤冷得很,好像同遇着了风浪后的船夫,一个人在北极的雪世界里漂泊着的样子。背靠着了铁栏杆,他尽在那里看月亮。看了一会,他那一双衰弱得同老犬似的眼睛里,忽然滚下了两颗眼泪来。去年夏天,他结婚的时候的景象,同走马灯一样,旋转到他的眼前来了。三面都是高低的山岭,一面宽广的空中,好像有江水的气味蒸发过来的样子。立在山中的平原里,向这空空荡荡的方面一望,人们便能生出一种灵异的感觉来,知道这天空的底下,就是江水了。在山坡的煞尾的地方,在平原的起头的区中,有几点人家,沿了一条同曲线似的青溪,散在疏林蔓草的中间。在一个多情多梦的夏天的深更里,因为天气热得很,他同他新婚的夫人,睡了一会,又从床上爬了起来,到朝溪的窗口去纳凉去。灯火已经吹灭了,月光从窗里射了进来。在藤椅上坐下之后,他看见月光射在他夫人的脸上。定睛一看,他觉得她的脸色,同大理白石的雕刻没有半点分别。看了一会,他心里害怕起来,就不知不觉的伸出了右手,摸上她的面上去。
  





上一本:才情梁实秋 下一本:枕黄记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郁达夫精选集的作者是郁达夫,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