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蒋勋破解达芬奇之美


作者:蒋勋     整理日期:2015-01-04 14:16:27

跟随蒋勋,走进美学探索之路,
  洞悉艺术史上最真实的理性与感性,
  呈现最精彩的美学观点及经典画作。
  达芬奇,一位集赞誉与争议于一身天才画家,更是一位横跨生物、天文、科学、建筑、机械等领域的发明奇才。经历五个世纪的淬炼与沉淀,他充满开创与批判性的超凡成就,至今仍旧深深撼动着渴求真理与极致美学的无数灵魂。
  蒋勋先生是五百年后出现的达芬奇的“知音”,从一幅幅画作、手稿里所隐藏的禁忌手势与谜样微笑中,破解瑰丽神秘的“达芬奇密码”,并从历史与科学、理性与感性、圣洁与沉沦等不同面向,解开达芬奇的一生,引导读者深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探索之旅。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美的沉思》《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等。
  目录:
  作者序
  第一部蒋勋现场
  012耶稣基督受洗图
  016天使报喜图
  024圣杰罗姆像
  028东方三贤士的朝拜
  036抱貂的女子
  040岩窟圣母
  044生殖解剖图
  050子宫解剖
  052最后的晚餐
  056飞行理论之父
  060维特鲁维亚人体比例图
  064机枪设计图作者序
  第一部蒋勋现场
  012耶稣基督受洗图
  016天使报喜图
  024圣杰罗姆像
  028东方三贤士的朝拜
  036抱貂的女子
  040岩窟圣母
  044生殖解剖图
  050子宫解剖
  052最后的晚餐
  056飞行理论之父
  060维特鲁维亚人体比例图
  064机枪设计图
  070圣克里斯多弗运河设计图
  078圣母、圣子、圣安妮与施洗约翰
  082圣母、圣子与圣安妮
  088蒙娜丽莎
  096施洗约翰
  100自画像
  104植物素描
  106衣纹手稿
  110几何图形
  112马头羊角七弦琴草图
  113起重机械设计图
  114肉身天使
  第二部达芬奇
  118文艺复兴与中世纪
  123苏醒的年代
  127新阶级的形成
  129达芬奇的童年与青年时期
  138教堂圆顶上的金球
  144战争和音乐
  148岩窟圣母和抱貂的女子
  164解剖学
  172最后的晚餐
  188神秘的领域
  196微笑的开示
  204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
  206最后的岁月
  214附录年表
  216附录重要作品列表
  蒙娜丽莎——忧伤的微笑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张画,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拥有如此广泛的知名度。
  她不再是一张画,她是一个符号。
  每一个人从幼年开始,在电视上、月历牌上、饼干或糖果盒上、T恤上、鼠标垫上、拼图玩具上,或扑克牌上,《蒙娜丽莎》的微笑,无所不在,普遍在世界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阶层。
  一个符号如此被大量复制,不断重复出现,我们对她的“美”其实已经麻木无感。
  悬挂在卢浮宫的那唯一一张“原作”其实是非常寂寞的。
  很少有人花心思去分别那唯一的一张“原作”和遍布世界千千万万的复制品,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别?
  从全世界涌进卢浮宫的游客,每日数以万计,绝大部分是为《蒙娜丽莎》而来的。
  《蒙娜丽莎》变成一种“名牌”,“名牌”以讹传讹,大家争相抢购,最后往往掩盖了“名牌”真正存在的核心价值。
  卢浮宫的游客们,以小跑步的速度,冲到《蒙娜丽莎》面前,匆匆看一眼,表示“我终于看到了”。
  “名牌”的拥有也许只是一种欲望的满足。
  《蒙娜丽莎》也变成一种欲望。
  在严密的警卫、电眼、防弹玻璃层层严密的保护下,《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一点忧伤,有一点荒凉,有一点无奈。
  游客们始终看不清楚她的微笑,防弹玻璃上都是游客张望的影子,游客们看到的也常常只是游客的后脑勺。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一张画。
  达芬奇使她以不变应万变地端庄坐着,使她无可奈何地笑着,好像达芬奇早已预料“她”的存在如此荒谬,而世人对“她”的美,也始终似懂非懂。
  生命不就是一种荒谬吗?我们对生命不一直也是似懂非懂吗?
  蒙娜丽莎,意大利的名字应该是“吉奥孔达夫人”。当时佛罗伦萨的贵族吉奥孔达委托达芬奇,为他第三任妻子画一张肖像画。
  达芬奇接受了委托,大概在一五〇三年开始工作。
  原来只是一件单纯的人物肖像画,达芬奇画着画着,似乎开始思索“人”的问题,面前的这个女人,美丽吗?美丽可以存在多久?她喜悦吗?因为喜悦,所以微笑。而微笑可不可能传达忧伤?
  肖像画应该只是一个特定人物的画像,然而,达芬奇关心的是“人”,是“人”共同的生命现象。
  这张画大概从一五〇三年画到一五〇七年,逐渐脱离了“吉奥孔达夫人”,从肖像画转变为一件充满“谜语”、充满隐喻和象征的作品。
  一五一四年,六十二岁的达芬奇受教皇利奥十世邀请到罗马,他身边带着这张画。原来受委托的肖像画,却没有交件。
  当时达芬奇中风,右半边瘫痪,行动不便,他改用左手练习画画,继续修改这件作品。
  一五一六年,六十四岁的达芬奇为自己画了一张自画像。
  头顶都秃了,长长的胡须,眼袋下垂,眼角都是皱纹,他在镜子里看着自己,一张衰老的男人的脸,曾经年轻过,曾经俊美过,曾经像吉奥孔达夫人一样受着宠爱……
  他同时画着两张画,一张《吉奥孔达夫人》,一张《自画像》。
  他或许在问自己,吉奥孔达夫人有可能就是我吗?
  许多学者发现《蒙娜丽莎》谜语一般的笑容下隐藏着达芬奇的自画像。
  他开了世人一个玩笑。
  游客们在卢浮宫都看不见达芬奇,他们匆匆一瞥,看到的只是表面的《蒙娜丽莎》。
  没有人看得到一个美丽女人的笑容下掩盖着一个衰老男人忧伤的面容。
  一五一七年,六十五岁的达芬奇受法国国王邀请到昂布瓦兹,他身边带着少数几张画,其中一件是《蒙娜丽莎》。
  一五一八年达芬奇在法国逝世,《蒙娜丽莎》成为法国意外获得的最珍贵的财富。
  预知死亡的巨作
  如果生命预知死亡即将来临,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最后的晚餐》是一幅预知死亡的伟大巨作,在九○四厘米长的墙壁上,图绘了十三个表情各异的人物。
  绘制这件壁画时,达芬奇常常一整天徘徊在米兰街头,他凝视街上每一个人的脸孔。男的、女的、少年的、苍老的,忧愁的或喜悦的,开朗欢笑的或面容沉重悲哀的。
  这么多不同的人的面孔,用同样的五官元素组成,却差异这么大。
  达芬奇解剖人的尸体,为了在科学上精准掌握人的物理组织。
  但是,人的存在不全然只是“物理”。
  达芬奇在解剖完三十具人体之后,在他的手稿中写下这样的句子:我都解剖完了,“灵魂”究竟在哪里?
  达芬奇似乎相信:除了物理性的存在,人类还有一个精神存在的空间。
  他一定也想知道:人类物质性的肉体死亡之后,有没有一个属于“精神性”的存在?
  那个亘古以来人类说的“灵魂”,究竟在哪里?
  《最后的晚餐》原来只是基督教《圣经》传述有关耶稣预知死亡的事件,他在被钉上十字架以前,最后一次与十二位门徒一起晚餐。
  达芬奇把宗教的主题扩大成为普遍的哲学命题。
  达芬奇把每一个人邀请到“晚餐”的桌上,他要每一个人省思,死亡来临是必然,死亡来临时,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最后的晚餐》运用了最严格的透视法,使如此巨大的画面,结构一丝不苟,墙面上向后退远的长方形,天花板的方格,餐桌上的食物、餐具,甚至画面没有被破坏以前,桌子下面耶稣的脚,每一个物件,都经过几何学的精密计算,放置在准确位置,构成上下左右向中央点集中的透视法的绝对构图。
  在达芬奇以前,从来没有画家把数学的透视法用在如此巨大的构图计划里。
  《最后的晚餐》是一个舞台,十三个人全部坐在同一面吃饭用餐,根本不合理,只是,达芬奇要绘画的已经不是一场“晚餐”,而是一个生命不可逃避的宿命主题——死亡。
  我们都被设计在这幅巨作中,我们不妨在里面找一找自己。
  





上一本:扪心问诊 下一本:2014年散文随笔选粹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蒋勋破解达芬奇之美的作者是蒋勋,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