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战士们


作者:范玉泉     整理日期:2014-12-15 14:51:31

为战而生的士兵,叫做战士。为胜利而战的士兵,是真正的战士。战士的本能就是战胜一切。把一棵菜种成了树,是战士。把一头猪养成了牛,是战士。把一个个故事变成了传奇,是战士。把一个个传说变成了事实,是战士。这些战士,用粗犷的呼吸逼退高原呼啸的大风。这些战士,用忠诚的坚守熬垮坚硬无痕的日子。唯有战士,百炼成钢,无坚不摧。唯有战士,百折不挠,无往不胜。充满血性的战士闻风而动,集合成一个整齐的队列,就是战士们。
  作者简介:
  范玉泉,男,1992年12月入伍,山西平鲁人,中校警衔,现为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政治部宣传文化处处长。先后一次立二等功,十次立三等功。发表小说多部,出版诗集《叫做牙齿的骨头》。
      大风
  那天的风真大。我觉得用“大”形容够准确,像“狂”“暴”“猛烈”等词都不妥。在珠穆朗玛峰下的茫茫戈壁,我们十一辆车组成的车队被风困住了。确切地说,是被大风困住了。刹那间,风就塞满了戈壁。就像一只气球涨到了极限,再加一点气就会爆了一样。戈壁上的风也不能再多了,我觉得再多一点,就会把天撑高,把地压低。当时的能见度几乎为零,我们的车队在大风中进退维艰,不得不停下来。八风齐聚,从车的每一道缝隙钻进了车厢,在车内形成一个整体,挤占我们的空间,那种压迫感来自各个方向,让我们很不自在但又无能为力。后面的风延绵不绝地着前面的风,推着前面的风,更多的风被风赶进了车厢。风是有重量的,并且越来越重,我感觉自己要被压没了。我只得闭上眼睛,调整自己的呼吸。绝大多数战友和我一样的反应,在自面前,在大风面前,我们的任何行动都起不了作用。只有一个声音在风中左冲右突,那是对讲的急促的声音。车队在向指挥车报告位置、车辆、人员及遭遇的情况。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原待命,人员正常,周围什么也看不见。在大风中,所有手机都没有信号,一部应急的卫星电话根本无法连接卫星。也就是说,我们108人的部队在大风中失联了。那天是2008年3月28日。我们进藏的第二天。拉萨发生“3·14”事件后,为了确保奥运圣火安全顺利登顶珠峰,我们队作为增援部队,赴西藏边境一线执行边境防控任务。之前,我们对困难做了足够的假设和想象,也做了充分的应对准备。但没想到,一场大风就把我们困在了戈壁。在地球最高的高原上,想象不到的事情多的是。这只是个开始。以后的考验接踵而来。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应对暴雪、方、无水源、断电、无平地驻扎营地、通信困难等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的挑战,甚至解决了有一段时间面临食物短缺等保障的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再困难也没有那场大风困着难。在西藏,我们当时执勤的确很苦,但除了我记在心上,别人都好像没心没肺似的,根本不把苦当回事。我们执勤也简单,都是程式化的。因此,不执勤的人挤在一个很小的营区着急,一着急就找事干。我只想表达一种简单的意思:战士就得有想法,有事干,哪怕这种想法和事情是幼稚的;哪怕他们本来就知道那是幼稚的。他们大智若愚,内心纯洁。于是我想写个小说,写写兄弟们的想法和事情。小说的好处在于可以虚构,可写完之后,我竟分不清哪些内容是虚构的。这是我的一个心愿,虽然出了一本诗集,但大多数人不看诗,那些曾经和我在一起的兄弟更是懒得看。小说好看。看热闹也是可以的。看着痛快。我总得有一个交代,对自己,对兄弟。要么,这件事总压在我心上,办不了其他的事。现在轻松了。和所有的兄弟一样,我怀念那八个月零一天的纯粹日子。我怀念我们走出那场大风那种狼狈的情形:全体官兵都下了车,灰头土脸的,和戈壁完全是一个颜色。一模一样的颜色!我顿时明白了:这就是战士的本色。                  范玉泉                                2014年9月20日
  





上一本:川西秘闻1:白狐盖面 下一本:艺人、文本和语境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战士们的作者是范玉泉,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