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多嘴集


作者:刘志勤     整理日期:2014-08-16 00:56:31

本书作者长期任瑞士苏黎世州银行驻京首席代表,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书中收集了作者发表于《环球时报》等媒体的上百篇精彩文章,主要结合作者自身经济学、金融学的专业特长和相关研究成果,阐发作者对时政、经济、教育、社会等问题的看法和感想。
  作者简介:
  刘志勤,瑞士苏黎世州银行驻京首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就读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英语专业。早年在部队、教育领域及国防工业、贸易、金融部门工作过。
  目录:
  域外感悟系列
  应督促美国改革开放
  应理直气壮督促美国改革开放
  一味谦让带不来尊严
  搞工程前,不妨高估环境后果
  中国人何必总是争先恐后
  对日本要敢爱敢恨
  拼命赚钱,到底为了啥
  雪灾暴露现代化软肋
  瑞士人不迷信股份制
  少套西方理论,多谈中国现实
  冷静面对嘈杂的西方舆论
  想当年,日韩没少挨骂
  多讲中国精神,少论模式优劣
  为奥运舆论主动权冲刺域外感悟系列
  应督促美国改革开放
  应理直气壮督促美国改革开放
  一味谦让带不来尊严
  搞工程前,不妨高估环境后果
  中国人何必总是争先恐后
  对日本要敢爱敢恨
  拼命赚钱,到底为了啥
  雪灾暴露现代化软肋
  瑞士人不迷信股份制
  少套西方理论,多谈中国现实
  冷静面对嘈杂的西方舆论
  想当年,日韩没少挨骂
  多讲中国精神,少论模式优劣
  为奥运舆论主动权冲刺
  西方“愚民”报道帮了中国
  个人、集体权益关键在平衡
  把西方挑剔当成调味品
  中国的责任,不是西方说了算
  中国企业要抑制暴利念头
  中国只能救市不能救世
  慢速增长没那么可怕
  中国经济需“巧着陆”
  防止国际投机商打劫中国
  谁不赔钱,谁先走出危机
  “争世界第一”没有错
  “后危机时代”,中国怎么走
  “透明”不该再是时髦词
  朝核问题,中国不必挑头
  中国离“金砖”差多远
  让德国人弄清“疆独”真面孔
  杞人忧国系列
  不能对美国承诺寄望太高
  国企改制别砸了工人饭碗
  房价未必能决定竞争力
  高房价有助于调控城市化
  为人民服务是金融业金科玉律
  利润重要,朋友更重要
  产能过大≠产能过剩
  气候斗争,中国要量体裁衣
  送礼文化当与国际接轨
  中国,“半发达”国家?
  我们不必害怕C形包围圈
  打压丰田,美国厂商欲夺市场
  保就业比缩小收入差距更难
  尽量不把矛盾留给后代
  提防出现中国式高盛
  给外资特殊待遇并不为过
  房市“平静”并非好事
  打破评级垄断难在破除迷信
  中国工人不能总是“廉价”
  中美贸易战打不得
  弹性汇率,中国企业有准备
  用好八万亿,才能富国养民
  “被误读”不一定都是坏事
  中国不能牺牲出口换内需
  把美国想坏点,没什么坏处
  美国正试图制造分裂的亚洲
  国企民企,两条腿不能一粗一细
  银行业要懂得“平和”竞争
  贸易受剥削,别怪中间商
  汇率维权助中国第三次崛起
  重视小发明,也能发大财
  拥抱全球化,西方应向中国学
  中国要设立“孔子和平奖”
  设立“孔子和平奖”是必需的
  中国负重走在上坡路上
  希腊之乱,中国之鉴
  吴英案的审判才刚刚开始
  走中国式的“权利,权力,权益”三权统一的道路
  “从别人碗里抢肉吃”吃不强中国金融
  大力发展清洁金融,净化资本市场
  只有敬畏法律,中国改革才能成功
  中国应当设立金融法庭,维护金融改革秩序
  舆情调查的启迪
  预支利润,如服用慢性毒药
  “未富先老”不是中国的真实
  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必须先反金融垄断
  “中国的‘新’长城”是改革“新”动力
  不要让过度自责拖了发展的后腿
  知识分子的使命首先是要勇于承担稳定社会的责任
  外事家事系列
  中国需要有一个“会放炮”的外交官
  不“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可避祸千里之外
  只有坚决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实现“中国梦”
  中国更要关注餐桌之外的浪费
  欧债危机总爆发的引信并未拆除
  让银行为民打工,谈何容易
  国有银行应重新返回小微城市
  贤言随语系列
  苏醒,觉醒和清醒是中国崛起三步曲
  如何解读“半发达半落后”的中国现状
  “政冷经热”需要新的思路
  中国仍然有望两位数增长
  大国情绪PK小国心态
  西德股票交易所一瞥
  所有中国人都是Chinese
  社会善意是刺激出来的
  中国更应“以人才为纲”
  让温州危机催促金融改革
  中国社会要包容高调的人284
  政治改革是世界的集体需求287
  China,中国自己的幸福指数289
  中国应打造知名的和平研究所291
  抗日剧重在拍好片293
  解决分配不公,必要时得动“手术”295
  后语297应督促美国改革开放
  2011年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世界到了应当督促与帮助美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时候了。
  让美国改革开放,是近十年来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但美国始终只在枝节问题上做一些无关疼痒的小打小闹,在许多原则性问题上却裹足不前。我们听惯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要求新兴国家改革开放的呼声,也确实进行了认真、深刻和有效的改革开放。但不管我们怎么改,如何放,却总也满足不了西方不断变换的标准。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西方国家一直没有进行和中国一样的改革,使得双方对视的角度永远不可能一致。我们应当在新一年里,帮助美国进行必要的改革开放,因为这不仅对美国的未来关系重大,也直接影响世界的前途。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标准普尔公司将美国的评级降低时曾重申,美国永远是3A级国家,是最可靠和安全的投资圣地。但根据美国在2011年的表现,人们对奥巴马强调的3A级国家定义有了新解读:美国是个Arrogance(自傲)、Aggressive(自狂)、self-Appreciation(自恋)的“3A”国家,长年故步自封,听不进不同意见,我行我素,称王称霸,不相信自身也有需要改革开放的地方。这使得美国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遭到全球的批评。
  美国的自傲来源于国家科技军事实力的强大,自狂来源于它的资本和财富,自恋来源于它奉若神明的价值观。然而,这些自以为是的东西,恰恰成为阻止美国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绊脚石。美国要继续当世界老大,就必须做出改变,启动具有美国特色的改革开放。
  首先,美国应当认真考虑改革现有的美式两党制。这个制度在过去100多年曾发挥巨大能量,为美国跻身世界超级大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但在最近一二十年,这个制度的衰老和疲惫已暴露无遗。美国的成功或失败,辉煌或衰落都是同宗同源的:美国政治体制的优点和弱点相互对冲,再不改革一定会导致美国式的颜色革命。美式两党制只是表演民主的“二人转”而已:一个“捧哏”,一个“逗哏”。民生被政治家玩弄于股掌之中,所谓的反对党只是为反对而反对。在发动谁都看得明白的伊拉克战争面前,美国在野党与执政党沆瀣一气,该反对时不反对,造成美国声誉的巨大伤害;而在最近救市决策的关键时刻,反对党对有利经济复苏的政策却该支持时不支持,双方讨价还价,勉强达成协议。如果一种体制,对外不能制止不该发生的战争,对内不能阻止不该产生的金融经济危机,那么这种体制的所谓先进性、为民性、可信性和可持续性受到世界质疑,就毫不足奇了。
  其次,美国应当开放思想和言论领域的真正自由。美国离真正的言论自由王国还相距很远,美国报刊的言论取向一边倒,基本看不到违背所谓美国精神,抵触美国价值观,或批评美国政治制度的文章,尤其是来自其他国家,如中国的批评。近来,不少西方国家频频向世界显示的“民主体现”,是把前任国家首脑送进法庭,似乎这就是自由之精髓。然而这恰恰证明西方民主选举的局限性和欺骗性:连自己政府首脑都选举不准的民主,肯定不是真正的民主,它只能给国家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对美式两党制,实行必要的“双规”,或许是促其反省的第一步。
  美国应当开放思想舆论市场,接受更多外部声音。最近去过美国的很多人都有一个感叹:现在进入美国边境,如同当年进入苏联或东德的边境一样,言语举止稍有不慎,就会被当成“异己分子”遭到审查。美国的价值观自有其特点,但它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以适应新形势要求。美国要改革其对人权观的解释权、监督权和传播权,不能靠武力去传播它的人权观。中国推崇的“有容乃大”,应当成为美国为人处事的理论基石。
  美国的金融、经济管理体制更需要改革开放。美国对现代世界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把发源于欧洲的银行业改造成金融业,彻底改变了银行创始时服务于民的属性,而成为富人投机的平台。虽然美国是一个相对开放和鼓励自由竞争的国家,但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顺者昌,逆者亡”。美国需要开放金融市场,让更多外资并购美资金融机构,使这些机构不再仅仅为美国敛财聚富。
  (2012年1月4日《环球时报》)
  应理直气壮督促美国改革开放
  笔者在1月4日的《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发表了《应当督促美国改革开放》一文,引起众多博客和网友的关注。令人意外的是:对该文表达不满的多是中国人。而笔者的欧美朋友(不是拿着美国绿卡的中国人,而是地地道道的西方纯血统人士)对笔者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基本持支持态度,他们也对部分中国网友的亢奋情绪表示惊诧和不解:这些中国人比美国人更爱美国。一位德国朋友对我说:“不仅美国要改革,欧洲也要改革。这是一个改革的年代,不改革肯定落后。”
  我想,那些情绪亢奋的反对者主要出于下列三个原因:首先,他们对中国本身缺乏自信心。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政治民主的变革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政治体制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当中。尽管这些进步的步伐和一些人的期望值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和西方政治人士的期望有着本质的不同理解,但是进步是共识。
  对美国和西方体制的质疑并不是新鲜事。欧洲报刊这一两年来报道了不少学者对美国体制的讨论和质疑,不少美国的睿智学者也表达出“反省”自身体制的呼声。反倒是中国人自己在争论美国要不要改革,这的确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有的人总是善于用自身的不足去比美国的优点,自觉理亏,自认为中国“没资格”对美国和西方提出不同意见。中国人的确有“一日三省”之美德。但是不能“省”得自身的自尊和自信都没有了。这些说到底是一种“自卑”性格的体现。这种现象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几十年的历史演变中从未绝迹。他们对中国的进步的破坏性极大,因为他们往往起着西方文化“雇佣军”的作用,腐蚀着中国人的基本信念。
  最后,有少数纯粹的反现行体制人士,凡是反对政府、反现行体制的,他们都无条件支持。对他们认为支持现行中国体制的人或观点,他们一反到底,甚至连对方说的是什么都没有搞懂。这些人的盲目和昏庸让人咋舌。
  很多人没有认真看懂美国体制的演化过程,要求美国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改革是完全必要的,这不仅是美国能否和中国同步前行的问题,更是美国能否真正融入世界大家庭的问题。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就指出,美国的体制优缺点同样出色。尤其可贵的是,他在那个时代就看到,这种民主的基础是为了保护美国人对财富的无限追求和对物质享受的无限憧憬的权利。对物质生活的贪婪是美国人“天天在想着的事,以致忘记世界上的其他一切”。他同时指出:美国人虽然“身在幸福之中,却感到心神不安”。美国著名学者比尔德在其《美国文明的兴起》一书中更是把美国的政治描绘成“发财和享乐的政治”。100多年过去了,如今这一切都没有得到改变。难道还不该要求美国改革一下吗?美国人现在的幸福感高吗?不高。因为美国人近十年来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这一切发生在自称为体制最好的国度,不值得关注和研究吗?美国的政治体制绝不是当代唯一选择,更不会是人类发展的最终驿站,而只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中继站。今后如何发展,还得看美国人新的智慧和魄力。
  世界需要一个强大的美国,美国要学会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武力的优势只能是暂时的,获取人心才是最可靠、最根本和最有附加值的投资。
  (2012年1月9日《环球时报》)





上一本:星空下 下一本:巴桐煮字2巴桐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多嘴集的作者是刘志勤,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