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荷花淀


作者:孙犁,苏锡超绘     整理日期:2014-08-13 23:05:46

    《荷花淀》精选孙犁文学作品二十三篇。
      全书分为两部分:以战争为背景的“抗日小说”;对所经历的人与事的回忆。
      孙犁曾说:“我最喜欢我写的抗日小说。”他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深情赞颂接受了革命思想、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新型农民,特别是那些既有革命热情又富于美好人性的乡村女子,如秀梅、水生嫂、吴召儿、浅花……在萧条粗砺的时代背景下,他的作品别具一种阴柔妩媚的幽美。
      晚年,他以真挚的感情,记录下自己一生经历中难以忘怀的人和事,他的喜怒哀乐,他的为人与悟道。朴实中蕴炽烈,平淡中含温情,追求真善美的极致。
      孙犁纪念俄国作家契诃夫时说过一句话:“对于像这样一个真诚的作家,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这个评价也适用于孙犁。
      孙犁作品“所呈现的素朴大美使人不愿错过每一个字”(铁凝语),他创作的《荷花淀》《亡人逸事》《山地回忆》等作品,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代代相传,成为经典。
      《荷花淀》插图选用画家苏锡超创作的白洋淀系列作品。画家多次深入水乡白洋淀,寻求百里大淀浩瀚、深邃的风姿和淀边质朴的民俗风情。他画白洋淀温和的风,柔丽的水,荷花垂柳,至顺至柔,细腻精微。
      构图中,万顷苇荡,浩渺烟波,九曲回肠,表现出白洋淀的磅礴气势。透过画面,仿佛能看到了孙犁笔下出没水淀的雁翎队、水生和水生嫂们,嗅到水淀中荷叶荷花的清香……目录:
  光荣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藏”山地回忆吴召儿正月母亲的记忆亡人逸事第一个借给我《红楼梦》的人书的梦报纸的故事黄鹂——病期琐事鞋的故事菜花楼居随笔谈读书谈爱书爱书续谈与友人论学习古文远的怀念记邹明编后记    饶阳县城北有一个村庄,这村庄紧靠滹沱河,是个有名的摆渡口。大家知道,滹沱河在山里受着约束,昼夜不停地号叫,到了平原,就今年向南一滚,明年往北一冲,自由自在地奔流。
      河两岸的居民,年年受害,就南北打起堤来,两条堤中间全是河滩荒地,到了五六月间,河里没水,河滩上长起一层水柳、红荆和深深的芦草。常常发水,柴禾很缺,这一带的男女青年孩子们,一到这个时候,就在炎炎的热天,背上一个草筐,拿上一把镰刀,散在河滩上,在日光草影里,割那长长的芦草,一低一仰,像一群群放牧的牛羊。
      “七七”事变那一年,河滩上的芦草长得很好,五月底,那芦草已经能遮住那些孩子们的各色各样的头巾。地里很早,没有活做,这村里的孩子们,就整天缠在河滩里。
      那时候,东西北三面都有了炮声,渐渐东南面和西南面也响起炮来,证明敌人已经打过去了,这里已经亡了国。国民党的军队和官员,整天整夜从这条渡口往南逃,还不断骚扰抢劫老百姓。
      是从这时候激起了人们保家自卫的思想,北边,高阳肃宁已经有人民自卫军的组织。那时候,是一声雷响,风雨齐来,自卫的组织,比什么都传流得快,今天这村成立了大队部,明天那村也就安上了大锅。青年们把所有的枪支,把村中埋藏的、地主看家的、巡警局里抓赌的枪支,都弄了出来,背在肩上。
      枪,成了最重要的、最必需的、人们最喜爱的物件。渐渐人们想起来:卡住这些逃跑的军队,留下他们的枪支。这意思很明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敌压境,你们不说打仗,反倒逃跑,好,留下枪支,交给我们,看我们的吧!先是在村里设好圈套,卡一个班或是小队逃兵的枪;那常常是先摆下酒宴,送上洋钱,然后动手。
      后来,有些勇敢的人,赤手空拳,站在大道边上就卡住了枪支;那办法就简单了。
      这渡口上原有一只大船,现在河里没水,翻过船底,晒在河滩上。船主名叫尹廷玉,是个五十多的老头子,弄了一辈子船,落了个“车船店脚牙”的坏名儿,可也没置下产业。他有一个儿子刚刚十五岁,名叫原生,河里有水的时候,帮父亲弄弄船,现在船闲着,他也就整天跟着孩子们在河滩里看过逃兵,看过飞机,割芦苇草。
      这一天,割满了草筐,天也晚了,刚刚要杀紧绳子往回里走,他听得背后有人叫了他一声。
      “原生!”他回头一看,是村西头的一个姑娘,叫秀梅的,穿着一件短袖破白褂,拖着一双破花鞋,提着小镰跑过来,跑到原生跟前,一扯原生的袖子,就用镰刀往东一指:东面是深深一片芦苇,正叫晚风吹得摇摆。
      “什么?”原生问。
      秀梅低声说:“那道边有一个逃兵,拿着一支枪。”P1-2……





上一本:色识 下一本:品味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荷花淀的作者是孙犁,苏锡超绘,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