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一夜之后


作者:赵晓梦     整理日期:2015-12-20 16:47:12

赵晓梦以独特的意象、丰富的想象和精巧的构思,叙写自己心中的无限诗情,在平淡的生活中理解生死,理解生命,理解活着的意义,让文字充满了对诗意不懈的追求。
  
本书简介:
  这是诗人赵晓梦的一部个人诗集,收录了他近两年来创作的诗歌作品一百余首。全书分为六个章节:《行走大地》《季节词典》《秋天之门》《偶然乡愁》《一夜过后》《南方北方》。这些诗作是作者作为一家大型传媒高管繁忙工作之余的产物,是作者对当下生活的叙写和体悟,关于生命、生存状态、时令季节、故土、乡亲,几乎所有的生活元素都成为这部诗集的内核,而这些,并非游离于诗人之外的隔靴搔痒,而是实实在在的自我抵达。作者以独特的意象、丰富的想象和精巧的构思,叙写自己心中的无限诗情,在平淡的生活中理解生死,理解生命,理解活着的意义,让文字充满了对诗意不懈的追求。收录在书稿中的这些作品,是年少成名的诗人在多年以后的又一些收获,有许多篇目是值得回味和咀嚼的,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也有出版的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赵晓梦,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资深传媒人,现为《华西都市报》副总编辑,作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风靡全国的中学生文学运动代表人物之一,赵晓梦曾被评为“四川十大文学少年”、“全国十佳小记者”荣誉称号。大学期间出版有作品集《爱的小雨》、诗集《给雨取个名》,2001年出版作品集《把门打开》、2003年出版报告文学作品集《最后一个问题》。获得省和国家级文学、新闻奖50余次。
  目录:
  第一章行走大地
  在新九的山中过年…………300
  新九——兼致曾蒙…………500
  米易…………700
  攀枝花…………900
  倒春寒…………110
  老海亭…………130
  朝阳湖…………150
  马湖…………170
  瓦切的格桑花…………190
  水富…………220
  一路向东…………230
  一朵荷花出水来…………250
  睡莲…………270第一章行走大地
  在新九的山中过年…………300
  新九——兼致曾蒙…………500
  米易…………700
  攀枝花…………900
  倒春寒…………110
  老海亭…………130
  朝阳湖…………150
  马湖…………170
  瓦切的格桑花…………190
  水富…………220
  一路向东…………230
  一朵荷花出水来…………250
  睡莲…………270
  秦淮河抒情(组诗)…………290
  夜秦淮/290
  暗门/300
  香君故居/320
  乌衣巷/330
  过河/350
  后花园(组诗)…………370
  故事一/370
  故事二/380
  故事三/390
  故事四/400
  天井…………420
  隧道…………450
  前言诗韵在审美中升华——序赵晓梦诗集《一夜之后》◎朱丹枫
  继出版诗文集《爱的小雨》《给雨取个名》《把门打开》《最后一个问题》后,赵晓梦又推出新作《一夜之后》,给我们带来新的欣喜。前四部作品集着重从他的童年记忆、学生生活、职场经历中撷取点滴,抒发情感,充分展示了他的艺术修养和诗文成就。这部诗集侧重回顾近两年来与诗歌相伴的人生履痕,续写着他携诗同行、笔耕不辍的诗歌创作历程,是作者心血的又一次结晶。
  诗是一种指向,一种高度,从诗作中可以看到诗人的境界和追求。
  赵晓梦的诗歌创作已然进入诗坛有影响的行列,而且还在“激流勇进”。他对诗歌痴迷、执着,自小坚守至今。他的创作态度严谨,对自己的诗作有高标准、高要求且与时俱进诗韵在审美中升华——序赵晓梦诗集《一夜之后》◎朱丹枫
  继出版诗文集《爱的小雨》《给雨取个名》《把门打开》《最后一个问题》后,赵晓梦又推出新作《一夜之后》,给我们带来新的欣喜。前四部作品集着重从他的童年记忆、学生生活、职场经历中撷取点滴,抒发情感,充分展示了他的艺术修养和诗文成就。这部诗集侧重回顾近两年来与诗歌相伴的人生履痕,续写着他携诗同行、笔耕不辍的诗歌创作历程,是作者心血的又一次结晶。
  诗是一种指向,一种高度,从诗作中可以看到诗人的境界和追求。
  赵晓梦的诗歌创作已然进入诗坛有影响的行列,而且还在“激流勇进”。他对诗歌痴迷、执着,自小坚守至今。他的创作态度严谨,对自己的诗作有高标准、高要求且与时俱进,追求具有丰厚人文精神的美学理念和艺术品位。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中国当代史上最富色彩的时代,坎坷的历程、奋进的艰辛、成功的鼓舞、复兴的辉煌,负载着丰厚的历史内涵和人文内涵,也带来了新时期中国文艺思潮的多元化发展。一是现实主义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二是以现代主义为代表的各种思潮此起彼伏;三是“雅”“俗”文化相融互补的结构性大调整。多元化的双刃剑使当代文艺创作鱼龙混杂,沙金俱下。诗歌也受实用化和功利化的影响,价值观变得更为开放而杂乱,常常因为过于现实化而导致审美理想和艺术精神的沉沦,导致审美价值的弱化乃至缺失。然而,我们却从晓梦现实主义的书写中看到了对审美的坚守、对价值的追求,难能可贵。
  初读晓梦的诗时,不免有些隐虑,直面具体的场景,会不会让诗作成为分行的纪实文字?但那些飞翔跳跃、充满诗意的文字告诉我,担心是多余的。他的《季节词典》,既是节气时令的诗意表达,也是人生之旅的情感再现。在这里,我们不仅仅读到了节气之于时令变换的记录者赵晓梦,听到了夜莺之于夜晚的歌者赵晓梦,闻到了玫瑰之于花园的园丁赵晓梦,读到了思考人生际遇的智者赵晓梦。在《隧道》中,他感受到了人生隧道如同一张坚固的蜘蛛网而人在其中的渺小无奈:“……但是隧道,仍然呼啸向行/隧道前面还是隧道/隧道旁边还是隧道/隧道上面还是隧道/隧道下面还是隧道/隧道连着隧道/像一张坚固的蜘蛛网/从未顾及过你的感受……”在南京《乌衣巷》中,他想到了刘禹锡,思考的是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历史演进和文化传承:“……巷口还在/夕阳还在/怎么看它就是不斜/就差那么一点/就缺那么一点/即使你复原得再逼真/也是复制品/仅供游人/到此一游的留影背景板”。赵晓梦的诗关注当下,又能从现实中升华,他常常能够从纷繁的日常生活与事物中提取核心因素,以朴素的语言揭示坚守的理由,捍卫生命的主权,并从中折射出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诗歌力量的抵达。如《攀枝花》《马湖》《瓦切的格桑花》《米易》等就是在对当下和现实的关注中,凸显他的写作态度,让理想精神获得现实指向。
  诗人是美的创造者、正义的宣示者,从诗作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责任和力量。
  今天的世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伟大的时代需要当代诗人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心无旁骛、潜心磨剑、精雕细刻,深刻地反映传统精髓、时代精神,为当代中国留存强大正能量。“诗人就是每天送给我们面包的人”(聂鲁达)。从赵晓梦的诗作中,我们看到了作为媒体人的思考与作为文化人的担当。他坚守诗人的责任使命,寻找并张扬社会中的光明和温暖,为奋斗着的人们提供精神支撑。他有定见,有定力,不浮躁,不跟风,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以现实主义为主调,不放弃对生命本真的感受和体悟,广纳百川、不拘一格,充分汲取中外艺术经典和当代艺术流派的滋养。他对中国儒家美学观所心仪的“比德”即向善的功能,道家美学观所追求的自由、“娱情”的美的境界多有领悟,并用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的方式导引诗歌创作,给予读者一个心灵皈依的栖息地,让诗歌成为“美善相乐”的精神家园。他善创新,他的创新能力得益于他的理念和视野,得益于他的只管耕耘、不问索取的“孺子牛”精神。如写父亲的文字已是汗牛充栋,赵晓梦的《父亲》《家书》却另有滋味,不经意地写到他“当年求学时背过的挎包/父亲说东西还是旧的用着习惯/父亲我行我素/固执地往返成渝两地/既不愿老母亲到城里呼吸雾霾/也不愿小孙女回乡下遭蚊子咬/宁愿自己挎着一个红色旅行包/将两边的消息用体温来传递”的这段记忆,这倒是独特的细节处理。父亲对儿子的用心要儿子去体味,也只有体味出父亲的良苦,父子之情才能透过纸背,延伸于生命的整个历程。赵晓梦的创作没有被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格式化,他的诗作对现实和历史的较深介入、对地域生活的多样呈现、对当下生活的形而上思索等等,无不体现出他在敏锐注视时代变化,以独特而深刻的方式反映当代人真实的生存图景,故而他在创作时总能以丰沛的情感体验、超然的审美品位、优雅的音节韵律,燃起自己心头激荡的热情,带给读者许多美的享受,为人们搭建了一个缤纷绚烂的精神驿站和心灵家园!
  《一夜之后》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度较好、质量上乘的诗歌作品,尽管在篇目的选择上还可以更严格些,以使全书的艺术风格更加和谐统一。应该说,当一个诗人达到技术上成熟之后,更重要的是境界,是内心的丰沛,是对美好的唤醒,是对正义的追寻,这正是赵晓梦和他的诗作给予我们的力量。我为结识这样的诗人备感欣慰。写出自己就有了生命力——序赵晓梦《一夜之后》◎梁平
  诗人赵晓梦是我重庆的小老乡。我在成都供职十余年间,八小时之外有很多在一起的机会,小酌、大饮,聊天南地北,聊得更多的是诗歌。晓梦读大学没有经过高考,被走了捷径,这恐怕是现在刚刚从考场上下来的那些学生无比羡慕的了。少年晓梦梦的是文学,高中就八方投稿四处获奖,因为此,重庆北碚缙云山下著名的西南师范大学破了高考的格,让他直接从高中毕业进了大学的中文系。这么多年过去了,原来那个文学青年赵晓梦,脸还是那张娃娃脸,心性却已经成熟,结实、靠谱,包括他的诗歌。
  诗集《一夜之后》应该是晓梦近几年的新作。他在一家纸质传媒做高管,职业是每天要面对太多的没有文学色彩的文字,一个标题、一个句子、一个标点符号地过滤和审读,这是要命的活儿,非常人可以胜任。离开这些文字,就是他自己的文字,早些年乱七八糟写了些八卦杂说,微博上的粉丝已经把他缠成一只肥硕的缠丝兔了。我曾经很郑重地提醒他:“兄弟,这是一个浮躁的虚拟,可以有但不可以当真,当真了自己会出现幻觉,这样的幻觉最终伤害和消耗的是自己的才情。”这以后,晓梦从他办公楼出来回到家里,开始珍惜和爱戴自己堆码的文字,短短几年时间,一部《一夜之后》摆放在我们面前。
  这是一部值得阅读的诗集。时光在晓梦的脸上没有留下多少痕迹,所有的经历、感悟与思考像蜘蛛网一样布满他的每一根神经。于是有了《行走大地》《季节词典》《秋天之门》《偶然乡愁》《一夜之后》《北方南方》六个乐章,对于生命、生存状态、时令季节、故土、乡亲,几乎所有的生活元素成为这部诗集的内核,而这些,并非游离于诗人之外的隔靴搔痒,而是实实在在的自我抵达。
  晓梦的诗,如同诗人本身一样,真实、亲近。《在新九的山中过年》是诗人到乡下过年写下的。过年的诗很多,但是晓梦能够写出不一样的感受:“你看到的一切都是新的。/远处刚苏醒的山,院子里/长出新芽的树,和这透明的风,/这芭蕉叶上一尘不染的阳光,/甚至阳光下黝黑发亮的百年老宅。”这里就有一种冷静里埋伏的澎湃,流走的记忆,久违的故土,在诗人眼里的新是心境的新。“寂静一如泛着绿宝石光亮的矮树丛,/清洗着心肺。在这新九的山中,往事/如同后院枝头盛开的杏花,缝补着空白。/墙角那棵果壳干裂的石榴树,一脸谦卑,/在蓝色天空下,我们都没有说话。”由景及情,这是一种再通俗不过的写法,然而在这里却有一种久违的伤感。诗中的矮树丛、杏花、石榴树、天空……这所有新鲜、明媚的景物,仿佛让我们看到丰繁复杂一生,无言以对。“如同这个被遗忘的山中老院子,/新年的阳光始终走不出屋檐的阴影。/时间像路边的驴和马,等待青草长出来。/而我在炭火的灰烬里,等待/铜火锅的原香弥漫开来。//只有这溪中逆行的鱼,在逃脱网的纠缠。/只有你怀抱这黝黑发亮的老宅子,/久久注视,这枚生锈的铁钉,/在斑驳的阳光下抵抗衰老。只有我知道/‘这里的一切都将活得比我更长久’。”年迈的故乡总是年轻的,而人生的短暂,稍纵即逝,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活得过故乡。在所有写过年的诗歌中,这一首《在新九的山中过年》就别有一番滋味。
  想象与思想是诗人缺一不可的宝典。缺乏思想的想象即使天马行空,也轻如薄羽;缺乏想象的思想即使讳莫高深,也无非空洞。这都是在诗歌里需要警惕和规避的。我以为,晓梦深得其要义。比如:
  春天被过度修剪,我注定将迟到。
  在这片缺乏睡眠的河滩,
  陡峭的风,刀子一样削来。
  而垂柳,像凌乱的琴弦碰在一起。
  我闻到雨打泥土的芬芳,还有
  掌心迷人的麝香。我注定将迟到。
  迟到诗人给雨举行的葬礼。
  我被缩小在十里外的长亭上,
  就像湿地公园一棵孤独的芦苇,
  在四面透风的天空中,
  身体单薄得像张纸,眼看
  就要被吹走,就要被砍头。
  夜晚接满一缸水,刺骨的水显得更黑。
  寒冷以看得见的速度,冷却
  我这根被春天烧红的铁。我注定将迟到
  你对河湾眉头上青草虫的催眠,
  迟到岷江河谷发出最后的痉挛。
  面对这潮湿的街道,支离破碎的夜晚,
  “我必须用全部的肺来呼吸”。
  ——《倒春寒》
  我喜欢这首诗。一个时令让诗人看见的是“夜晚接满一缸水,刺骨的水显得更黑。/寒冷以看得见的速度,冷却/我这根被春天烧红的铁”。面对一个大家不愿意接受的“逆时令”,诗人以敏锐的嗅觉和准确的认知,在单调、枯燥的概念里迭出的意象以及与之抗衡的意志和思想,增强了这首诗的纵深和辽阔,而且,“我必须用全部的肺来呼吸”,这就是诗人的任性。
  诗歌写作其实是一种自我救赎,这种救赎是对自我的真诚追寻和确认,这也是每一个诗人都在有意无意而完成的命题,如同任何艺术归根结底还是无法回避人性的探究。不同于一些先锋写作者刻意的特立独行,也不同于一些伪先锋的装神弄鬼,赵晓梦的姿态从始至终都是真诚的。在《城里的月光》里,诗人这样写道:
  一眼能望到的距离越来越短
  一眼能看清的事物越来越多
  在一堆纸里,你能找到的还是纸
  十个烟头也照不亮你的脸
  你的脸,惨白得模糊一片
  像是从未吃过一顿饱饭
  你能做的,无非是走出屋外
  沿着二环路,一路快走
  比房子还高的桥,没有红绿灯的汽车
  正一车一车拉走属于你的月光
  一点一点被掏空的你,虚汗淋漓
  在桥身巨大的阴影里,空气是会呼吸的痛
  这样的夜晚不适合做梦
  请不要站在月光的对面打望
  那些暗藏的米粒会灼伤你的眼
  尽收眼底的东西越少越好
  一堆报纸,掩盖不了你淋漓的汗水
  月光下走着的,都是你的亲人
  “一眼能望到的距离越来越短/一眼能看清的事物越来越多”这是一种颇具哲学意味的观察和自省。这是一首容量极大的诗歌,惨白、模糊、掏空、灼伤这样的词,把诗人似乎遮掩的现实与内心的冲突撕扯开来。或许由于职业原因,单调、周而复始的生存空间与时段反倒是成就了诗人独立的思考,属于诗人的月光被一车车拉走,夜的城市“空气是会呼吸的痛”,因为看得清的事物越来越多,这种痛就是没有解药的痛、无法逃避的痛。那么就自己给自己一剂解药:“请不要站在月光的对面打望”,让“尽收眼底的东西越少越好”,这里有一种无奈,也有一种勇气,因为诗人相信“月光下走着的,都是你的亲人”。其实,这也是一种人生经验的价值所在。
  晓梦的诗有很多句子是能够过目不忘的。比如“那些吃五谷长大的迎亲队伍/走在你细小的腰身上/年复一年,埋藏着淤泥/埋藏着爱与被爱的秘密”(《这河里到底藏了多少秘密》);比如“忘记一条路比忘记一个人困难”(《路过》);比如“这黑夜的乳房啊/一只干瘪,一只饱满/就像我生活过的两个城市/——重庆和成都//握住黑夜的乳房/就是不想睡觉,也不想说话”《我握住了黑夜的乳房》。诸如此类,可圈可点的太多,这也是诗人对自己作品的严谨和挑剔,实属难得。
  《一夜之后》是诗人赵晓梦在诗坛失联多年以后的“回归”之作,我以为可称作“出手不凡”,可喜可贺。从晓梦其人、其诗来看,我更加坚信一个判断: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无论你在做什么职业都可以优秀。只要你不是在装扮自己,而是结结实实写出“自己”来,写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写出“自己”的“这一个”,那么你就无愧于诗,无愧于诗人这个桂冠。
  是为序。
  2015年6月14日凌晨于成都
  





上一本:莫砺锋说唐诗 下一本:黄仲则诗与评传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一夜之后的作者是赵晓梦,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