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宋代文学探讨集+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


作者:祝尚书     整理日期:2015-11-23 15:20:55

“大象学术书坊”系列丛书之一《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共收录了祝尚书教授关于宋代科举的论文22篇,可以说是一本论文集,傅璇琮先生亲自为其写序,得到傅璇琮先生高度评价。在书中全面考论宋代科举的流变,并且将两宋科举制度的变化沿革与文学、理学、文化风尚、士人生活,甚至举子用书之刻印、发行等相结合。文集由四方面内容组成:其一,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研究,分解试、省试(含类省试)、殿试三级作逐一考述,论述其源流、演变,考察其程序,平议其历史意义。其二,对宋代科举考试中与文学关系密切的科目,如诸科、制科、词科,特别是进士科,一一作详细稽考,论述其与文学的关系。其三,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科举政策和科举程序的相关问题,如糊名誊录制度、科举用书、科场的作弊与革弊、登科进士的恩例与庆典、进士科考试的诗赋经义之争、北宋后期科举罢诗赋事件等,作广泛深入的考析。其四,从宋代科举与理学的关系、宋代科举时文的程式化、南宋古文评点缘起、宋初进士行卷与文学的关系、科举对宋人志怪小说创作的影响、北宋“太学体”与南宋“乾淳体”、北宋科举改制的异变与南宋文学走向、“君子事业”与“举子事业”等论题入手,专论宋代科举对宋代文学、文化的影响。其中有考有论,有丰富大量的史料佐证,结合祝尚书先生独到的论断,是一本值得阅读、研究的好书。《宋代文学探讨集》也是“大象学术书坊”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祝尚书先生的《论后期“西昆派”》对认识宋初诗歌由学唐向确立宋调的转型有很大帮助。其《〈西昆酬唱集〉二考》考订翔实,令人信服,了却了一桩聚讼多年的文学公案。《重论欧阳修的文道观》,将老问题写出了新意。《论“击壤派”》、《论南宋文学的东西部差异》、《论宋人的杂体诗》等等开拓了宋诗研究的视野……祝先生又放眼宋代文化观念进行研究,考察政治、思想、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发展诸问题,取得了颇多的成果,往往视角新颖,加之具有深厚的文献实学功底,其论著相当厚重。相关推荐:
  《中外交流史事考述》《脉论》《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中国农民与近代革命》《法美学》
  
本书简介:
  “大象学术书坊”系列丛书之一《宋代文学探讨集》是祝尚书先生二十多年来研究宋代文学的部分成果,共收入三十一篇论文,以研究方式和内容大略分为三类:一是较宏观的文学问题研讨,从开篇的《论后期“西昆派”》到《论宋元时期的文章学》,凡十三篇;二是作家作品论,包括对作家群体的考察,由《试论宋初西蜀作家田锡》到《论南宋四川诗文僧宝昙与居简》,凡十一篇;第三类即馀下的七篇,自《宋初西湖白莲社考论》到《〈欧苏手简〉考》,为作家事迹、文集版本等文献考辨性文章。
  《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共收录了作者的论文22篇,从大量文献中钩稽梳理,全面探讨了宋代科举沿革变迁的来龙去脉,以及科举制度、科举考试与文学发展的关系。傅璇琮先生在序言中高度评价说:“这部著作虽然看起来是论文集,实际上是全面考论宋代科举的专著,并且将两宋科举制度的变化沿革与文学、理学、文化风尚、士人生活,甚至举子用书之刻印、发行等,作广泛而具体的探讨,这种细致的考索与极有新意的拓展,是近二十年来宋代科举与文学、文化交结研究所未有的。”“读祝先生此书,确使人有俯览全局之感。”
  作者简介:
  祝尚书,1944年10月出生于四川阆中。1982年获硕士学位。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曾主持国家、教育部及四川省研究课题多项,并获教育部、四川省优秀社科成果奖。著有《卢照邻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卢思道集校注》(巴蜀书社)、《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巴蜀书社)、《宋人别集叙录》(中华书局)、《宋人总集叙录》(中华书局)、《宋代巴蜀文学通论》(巴蜀书社)等多种。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涉及唐宋(主要为宋)文学、文献学及史学。
  目录:
  :
  论后期“西昆派”
  两宋时期南北文学异同论
  论“击壤派”
  论宋人的杂体诗
  论宋代理学家的“新文统”
  论宋代文化中的“眉山现象”
  论南宋文学的东西部差异
  论宋季的拟人制诏
  论宋体律赋
  论宋代的经义
  论宋代的“鹿鸣宴”——兼论宋代的鹿鸣宴诗
  试论宋人文集的编刻
  论宋元时期的文章学《宋代文学探讨集》
  目录:
  :
  序
  宋代科举发解制度考论
  一、发解条制考
  二、发展中的锁厅试、别头试条制考
  三、发解中的“解额”问题
  四、发解中的“寄应”问题
  五、宋代发解制度得失论
  宋代科举省试制度考论
  一、举了赴省及其他
  二、省试条制述略
  三、省试机构、知举官及考试流程
  四、省试奏名数额
  五、省试录取下均及“五路法”
  宋代科举类省试制度考论
  一、兵戎中的权宜创制
  二、四川类省试的制度变迁
  三、四川类省试进士的待遇
  四、四川类省试的历史评价
  宋代科举殿试制度考论
  一、由覆试引发的制度变革
  二、殿试的程序
  三、殿试中的“特奏名”
  四、殿试的历史作用
  附考:宋代的“宾贡”
  宋代诸科制度考论
  一、诸科置罢考
  二、诸科的考试
  三、“新科明法”考
  四、论宋代诸科之弊
  宋代制科制度考论
  一、宋代制科置罢考
  二、宋代制科的考试
  三、也说书判拔萃、博学宏词科
  四、陈彦古应暴贤良年代考
  五、宋代制科制度的特色和失误
  宋代词科制度考论
  一、词科科名变迁考
  二、词科程试格法考
  三、词科盛衰考
  四、宋季词科应试登科考
  五、宋代词科制度平议
  宋代科举糊名誊录制度考论
  一、糊名誊录由来考
  二、糊名誊录程序考
  三、宋人对糊名誊录制的争议
  四、糊名誊录制的利弊得失
  宋代进士科考试的诗赋经义之争
  一、由诗赋策论之争到诗赋经义之争
  二、“诗赋优越论”与“经义优越论”
  三、诗赋经义之争由对立到调和
  四、诗赋经义之争平议
  论宋代科举时文的程式化
  一、宋代科举时文的程式化进程
  二、诗赋的程式化
  三、论的程式化
  四、经义的程式化
  五、宋代科举时文程式化的弊端与影响
  北宋后期科举罢诗赋考
  一、熙宁贡举罢诗赋考
  二、元祐设经义兼诗赋进士时间考
  三、元祐殿试未复诗赋考
  四、徽宗时禁习诗赋考
  宋代科举与理学——兼论理学对科场时文的影响
  一、绍兴中:理学开始介入科举
  二、孝、光间:理学在科举中时占上风
  三、庆元中:科举厉禁理学
  四、宋末:理学占领科举阵地
  五、理学对科场时文的影响
  宋代科举用书考论
  一、科举用书的编刻与法规
  二、类编类科举用书考
  三、时文类科举用书考
  四、评论类科举用书考
  五、宋代科举用书利弊论
  南宋古文平点缘起发覆
  ——兼论古文评点的文章学意义
  一、时文的全面程式化:评点兴起的历史契机
  二、诗赋格法:古文评点的参照模式
  三、“江西派”诗文论:驾轻就熟的评论方法
  四、南宋古文评点的文章学意义
  宋代科场的作弊与革弊
  一、“作弊”概念的界定
  二、宋代科场的举子作弊
  三、宋代科场的官吏作弊
  四、宋朝廷的革弊斗争
  宋代登第进士的恩例与庆典
  一、皇帝恩例
  二、期集庆典
  三、赐官授职
  四、恩例、庆典与科举公正性问题平议
  论宋初的进士行卷与文学
  一、史料文献中的宋人行卷
  二、宋初进士行卷个案举隅
  三、宋代进士行卷止息的原因
  四、进士行卷与宋初文学
  “科名前定”: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心态
  ——兼论对宋人志怪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宋代科举制度下的士人命运
  二、“科名前定论”
  三“科名前定”下的士子心态
  四、“科名前定论”与宋人志怪小说
  北宋“太学体”新论
  一、由景祐“变体”到“太学体”
  二、张方平反“太学体”的斗争
  三、对“太学体”与反“太学体”的再认识
  论北宋科举改制的异变与南宋文学走向
  一、诗赋的由罢到禁:文化荒漠
  二、禁赋而立宏词科:四六复兴
  三、禁诗而出《宗派图》:江西诗派
  四、王学促成理唇缘勃兴:文学异化
  “群子事业”与“举子事业”
  ——论宋代科举考试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有司:“文章取士,眷惟较艺”
  三、举子:“待问条目,搜氛略尽”
  四、“举子事业“与”君子事业“
  论乾淳“太学体”
  一、陈傅良与乾淳“太学体”
  二、从《止斋论祖》看乾淳“太学体”
  三、乾淳“太学体”的影响
  后记
  论后期“西昆派”
  宋初“西昆派”,以杨亿所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该集所收诗的风格大体相同,文学史上称之为“西昆体”(“西昆派”所作四六文亦称“西昆体”。本文兼论诗文)。但“西昆体”并不始于《西昆酬唱集》,“西昆派”诗人也不仅限于是否参加过西昆酬唱。据前人研究,“西昆派”可分前、后两期,程千帆、吴新蕾两先生已将此写入《两宋文学史》,并指出“西昆派”后期作家“颇有清新之作,虽出昆体而不尽为昆体所能范围”。但对后期“西昆派”,目前似还缺乏较深入全面的研究。本文由后期“西昆派”作家的文学审美观切人,结合他们的创作,对此试作初步探讨。
  一、关于后期“西昆派”
  在论述后期“西昆派”的审美观之前,有必要首先讨论后期“西昆派”作家的相互关系,这与他们的审美取向有关。
  后期“西昆派”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作家是晏殊。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幼以神童称,十五岁时得赐同进士出身。擢翰林学士,迁枢密副使,历参知政事、枢密使,庆历二年(1042)加同平章事。先后出知应天、南京等军州。卒,谥元献。著述极富,尤工诗词。《宋景文笔记》卷上日:“晏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已来所未有。然相国不自贵重其文,凡门下客及官属解声韵者,悉与酬唱。”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本传(指国史本传)有文集二百四十卷”,然皆久佚,今仅存《珠玉词》一卷,及后人所辑《元献遗文》一卷、《补编》三卷。曾巩《杨亿传》日:“真宗常谓王旦:‘(杨)亿词学无比,后学多所法则,如刘筠、宋绶、晏殊而下,比比相继。文章有贞元、元和风格,自亿始也。’”则晏殊文体乃学杨亿,属“西昆体”。南宋初人程敦厚尝作《晏元献公紫微集序》,略日:“自公(指晏殊)与杨刘《唱和集》出,学者争效之,号‘西昆体’。”②南宋末吴渊《重校新刊鹤山先生文集序》亦日:宋之“文章亦无虑三变。始也厌吴季之萎荥,而昆体出,渐归雅驯,犹事织组,则杨、晏为之倡”。则晏殊诗文不仅属“西昆体”,他还是继杨亿之后可与杨亿并称而“学者争效之”的文坛宗主。
  在后期“西昆派”中,与晏殊同继杨亿的是宋绶(991-1041)。曾巩《宋绶传》日:“杨亿尝称其文淳丽,尤善赋咏,自以为不及也。”③宋绶平生著述甚富,惜绝大多数散佚不传,今姑不论。
  宋庠(996-1066)、宋祁(998-1061)兄弟是后期“西昆派”的两位重要诗人,且与晏殊关系密切。方回评宋庠《落花》诗,谓“其诗学李义山”④o又在评杨亿《梨》诗时说:“杨文公亿字大年,首与刘筠变国初诗格,学李义山,集为《西昆酬唱集》……‘二宋’尤于此体深入者。"⑤“二宋”与晏殊的关系,从下引材料可见一斑。《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六《宋莒公》引《西清诗话》云:
  二宋俱为晏元献殊门下士,兄弟虽甚贵显,为文必手抄寄公,恳求雕润。尝见景文寄公书曰:“莒公兄赴镇圃田,同游西池,作诗云:‘长杨猎罢寒熊吼,太一波闲瑞鹄飞。,语意精绝,因作一联云:‘白雪久残梁复道,黄头闲守汉楼舡。…仍注“空”字于“闲”之旁,批云:“二字未定,更望指示。”晏公书其尾曰:“‘空’优于‘闲’,且见虽有舡不御之意,又字好语健。”
  宋庠《晚岁感旧寄永兴相国晏公》诗曰:“误知三十载,顽鲁寄洪钧。物比青毡旧,年惊白发新。河冰斜界陕,关树曲遮秦。何口陪师席,孤怀跪自陈。”他还作《因览子京西州诗稿感知音之难遇偶成短章》诗,有句曰:“小集曾因善叙传(原注:子京[宋祁]《出麾小集》,甚为元献晏公所重,叙以冠篇,行于世),西州馀藻复盈编。”①则“二宋”于师门,可谓情深谊重。但也仅此而已,他们之间似乎没有任何意义上的文学结盟,就是爱好与追求也不尽相同。如《古今诗话》日:“宋莒公好玉谿诗,不爱韦苏州。”②这就与爱读韦应物诗的晏殊异趣(晏爱读韦诗,详下)。宋祁的独立性更强,他曾说:“诗人必自成一家,然后传不朽。若体规画圆,准矩作方,终为人之臣仆。”③
  与晏殊关系深厚的,还有其门客王琪。王琪字君玉,成都人,生卒年待考。他也是一位“昆体”诗人,《宋史艺文志》著录《王琪诗》二十卷,惜已久佚,今存寥寥。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日:“晏献公留守南郡,王君玉时已为馆阁校勘,公特请于朝,以为府签判。朝廷不得已,使带馆职从公。外官带馆职,自君玉始。宾主相得,日以赋诗饮酒为乐,佳诗胜日,未尝辄废也。尝遇中秋阴晦,斋厨夙为备,公适无命,既至夜,君玉密使人伺公,日:‘已寝矣。’君玉亟为诗以入,日:‘只在浮云最深处,试凭弦管一吹开。’公枕上得诗,大喜,即索衣起,径召客治具,大合乐。至夜分,果月出,遂乐饮达旦。前辈风流固不凡,然幕府有佳客,风月亦自如人意也。”二人相处甚洽,但王琪的角色更像清客。
  据清人研究,后期“西昆派”诗人除上述外,犹有胡宿(995一1067)、文彦博(1006-1097)、赵抃(1008-1084)o王士祯日:“宋人诗,至欧、梅、苏、黄、王介甫而波澜始大。前此杨(亿)、刘(筠)、钱思公(惟演)、文潞公(彦博)、胡文恭(宿)、赵清献(扦)辈,皆沿西昆体’。”④他又说:“宋初诸公竞尚‘西昆体’,世但知杨、刘、钱思公耳,如文忠烈(彦博)、赵清献诗,最工此体,人多不知,予既著之《池北偶谈》、《居易录》二书,观李子田蓑《艺圃集》载胡文恭武平(宿)诗二十八首,亦昆体之工丽者。”⑤他还说:“文潞公身都将相,功名盖世,而其诗婉丽浓妩,绝似西昆。”①王士祯还举了胡宿、文彦博“绝似西昆”的许多诗证,此不具录。翁方纲也说:“宋元宪、景文、王君玉(琪)并游晏元献之门,其诗格皆不免杨、刘之遗。虽以文潞公、赵清献,亦未尝不与诸人同调。”②然据现存文献,胡、文、赵三人似与晏殊没有特别的关系,唯胡宿在晏殊逝世后作有《挽词三首》③,那不过是出于礼仪而已。胡宿天圣二年(1024)进士,座主为宋绶④。
  就是夏竦(985-1051)、王珪(1019-1085),前人虽未列人“西昆派”,但他们受“昆体”影响很大。陈造《题夏文庄》日:“夏文庄公辞藻绚丽,自其始学即含台阁风骨,老尤雄健不衰。”⑤《四库全书简明
  目录:
  》卷一五著录王珪《华阳集》时说:“珪不出国门,坐致卿相,无壮游胜览拓其心胸,亦无羁恨哀吟形于笔墨,故其文多台阁之体,其诗善言富贵,当时谓之至宝丹。然论其词华,则固二宋之亚也。”夏竦辈分较高,胡宿时代已晚,均与晏殊关系不深。
  前期“西昆派”的领袖为杨亿,他以《西昆酬唱集》为纽带,把风格相同或相近的诗人群体联系在一起。从以上考察可以看出,后期“西昆派”与前期有所不同:从客观上说,晏殊虽可成为此时期的文坛宗主,但他似无意领导文风,加之身居相位,常常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在文坛上并没有太大的号召力(他的门下士如范仲淹、欧阳修等,文风甚至与他相左)。因此,所谓后期“西昆派”,已不是以某一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或文学主张为核心的文学派别,而仅仅是前期文风的自然延续,它其实只是一个概念,是研究者对参与西昆酬唱之后继承“西昆体”风格的诗人群体的称呼。这是后期“西昆派”的特点,也是他们的审美观渐趋多元化的重要条件。
  





上一本: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 下一本:北岛诗精编:名家经典诗歌系列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宋代文学探讨集+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的作者是祝尚书,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