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作者:蒋方舟      整理日期:2015-11-05 10:56:20

刘瑜倾力推荐★蒋方舟二十岁后,首度杂文结集,写作生涯的成人礼。2008年,作者入读清华大学,转眼五年过去,本书由作者精选过往五年文章而成,既是对此一阶段生活的总结和挥手告别,书中随处可见的自省、平实有力的记录,也标志着作者在写作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在书中,作者记录下对于成长与写作的反思,也记录下身旁被绑架的一代群像他们的童年早早消逝,青春期过早觉醒,他们过早地发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更过早地被抛入一个充满竞争与争斗的世界。写作者并无能力和义务改变社会,但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写下本身,即已是永恒。
  ★特别收录长文《审判童年》,曾获2009年“人民文学奖”及首届“朱自清散文奖”。在四万余字的长文里,作者毫不避讳地坦白童年生活当中的刺痛与尴尬,屈辱与安慰,连同纵横捭阖、博采众长的书写,令我们对于童年的认识耳目一新。
本书简介:
  蒋方舟二十岁后,首度杂文结集。
  反思成长道路上的得与失,描画身旁被绑架的一代群像,重寻写作的意义。2008年秋天,作者进入清华大学就读,2012年毕业,受聘为《新周刊》杂志副主编。回首过往五年,课业之外,作者亦经常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及多种社会活动,生活不可谓不丰富不精彩。然而在忙碌与喧腾背后,作者却渐感迷失与困惑:参与的讨论越多,离真相仿佛越远;战斗檄文式的文章越写越多,却越来越不喜欢自己剑拔弩张的嘴脸。《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本书由作者过去五年发表的各类文章精选而成。在书中,作者选择暂时回避各种大而化之的议论,退而反思自己的写作与成长历程,观察被时代绑架的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童年早早消逝,青春期过早觉醒,他们过早地发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更过早地被抛入一个充满竞争与争斗的世界试着描摹群像,剖析标本。同时,在十七年的写作之后,重寻写作的意义,思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袒露内心的文学地图。本书特别收录获得“人民文学奖”的长文《审判童年》。在四万余字的篇幅中,作者博采众议,纵横捭阖,重新审视与阐发涉及童年的若干命题,将戏谑的口吻与犀利的质问、游戏的精神与坦诚的剖析熔于一炉,读之或忍俊不禁,或瞠目结舌,令人耳目一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谈论的内容不再是当下,而更多的是拼凑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传递对风雨欲来的预测与恐惧;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开始用宏大的词汇说话,而不只关心文学及与之相关的;俗世的乐趣,不再是常态,而是暂时逃避的去处。
  而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真相是复杂而多面的。因此,当我写下“中国”、“社会”、“时代”、“人民”之类的词时,变得越来越心虚。
  我暂时放弃了对中国的总结,而去观察个体,见微知著。我们每往前活一天,就进一步被遗留在“历史”的坟茔里,总有一日,都成标本。做标本的制作者也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这没有浮夸的语言和意识形态的争论来得吸引人,可不讨巧的笨功夫,也得有人来下。
  蒋方舟
  作者简介:
  蒋方舟
  1989年出生,湖北襄阳人。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完成首部散文集,至今已出版十部作品。
  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为《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目录:
  代序故人无少年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我为什么不敢“留点余地”
  三十未立,二十而蹲
  那些参选人大代表的大学生
  中产阶级的孩子
  天才的出走
  被绑架的盗火者
  长安青年
  想象的祖国
  作家真正的恐惧,是被“国家”所魇住
  文学中的乡土中国
  中国作家梦魇
  我们的谎言是纯净的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孤单做伴代序故人无少年【被绑架的一代】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我为什么不敢“留点余地”
  三十未立,二十而蹲
  那些参选人大代表的大学生
  中产阶级的孩子
  天才的出走
  被绑架的盗火者
  长安青年
  想象的祖国【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
  作家真正的恐惧,是被“国家”所魇住
  文学中的乡土中国
  中国作家梦魇
  我们的谎言是纯净的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孤单做伴
  达尔文改变中国
  纸上的街道
  前卫的民国
  @张爱玲
  将军白先勇
  木心: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审判童年】
  第一章家里的鬼影幢幢
  一手足
  二祖父祖母
  三母亲
  四父亲
  第二章我活在一个我不可能成为好孩子的世界里,而我也比我想象的更坏
  一保姆
  二幼儿园代后记写什么代序故人无少年
  五年前的冬天,我坐火车来北京,在清华最老的建筑“清华学堂”里接受自主招生的面试。面试从早上持续到中午。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一点,正午仍冷,呼出的白气依稀可见,我却从内往外冒着燥热之气,燥热是因为觉得自己面试得并不好。
  高三的我,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洗脑成了一个贫乏而绝望的考试机器,少年成名的骄傲已经全部消失褪去,我残存的全部的内心世界,就是放在课桌左上角不锈钢杯子上贴的励志话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往校门外走,每走一步心就往下顿一顿、沉一沉,心想:要是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来不了北京怎么办?完全丧失了写作和思维能力怎么办?校园很大,路长得没有头。
  半年之后,我收到录取通知书,在小城市的大酒店摆了酒席,和几十桌我不熟识、以后也许不会再见的人碰杯,听了很多“光宗耀祖”、“前途无量”之类的话。
  不久之后,我收到《新周刊》杂志从广州寄来的聘书,聘我为特约记者,之后又成为主笔。我一到茫茫的北京,就有了个投奔的去处。
  这一次,我踌躇满志又稳稳当当的。我爸说:“有几个年轻人能有你这样的机遇,要珍惜。”
  整理自己来北京的几年,整理自己的光阴和作为,才觉得惶恐:不仅没有显示出任何“前途无量”的征兆来,应付琐碎人事的时间多,耐得住寂寞的时间少,甚至愧对“珍惜”两个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谈论的内容不再是当下,而更多的是拼凑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传递对风雨欲来的预测与恐惧;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开始用宏大的词汇说话,而不再只关心文学及与之相关的;俗世的乐趣,不再是常态,而是暂时逃避的去处。
  而现在,写作对我来说越来越困难了。
  自己的文章还是以批判为主。批判的对象,则是微博上那个水深火热的社会,新闻里耸人听闻的中国,口口相传的那个恐怖的怪兽。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让我只能去想象自己的敌人。
  作为批判者的写作者,我陷入了鲁迅那种尴尬的英勇的姿势之中,一方面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另一方面,攻击的对象却缥缈虚妄,自己陷入鬼打墙一样的“无物之阵”。
  而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真相是复杂而多面的。因此,当我写下“中国”、“社会”、“时代”、“人民”之类的词时,变得越来越心虚。
  我暂时放弃了对中国的总结,而去观察个体,见微知著。我们每往前活一天,就进一步被遗留在“历史”的坟茔里,总有一日,都成标本。做标本的制作者也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这没有浮夸的语言和意识形态的争论来得吸引人,可不讨巧的笨功夫,也得有人来下。
  我和一个同级的建筑系同学聊天我们高中时候就认识,那时候交流人生理想、江山社稷什么的,也会彼此感动和自我感动,他们理科生把这叫做“有人文情怀”。
  前两天再和他聊天,被他一句话触动,他说:“这几年,我觉得世界上要改变的事情越来越多,可我越来越明白,自己能改变的只是一小件。”
  他能做的,就是造好心目中的好房子,而不是花里胡哨投机取巧,或是和大部分同学一样考入体制内的设计院。
  匈牙利作家乔治?康拉德把这叫做“反政治的政治”:精英阶层为自己的权利和与之相伴的些许自由而奋斗,抛弃简鄙的宣传语言,尊重现在,而不是恐惧或梦想明天。
  我听到同学这样说,脑海中浮现出贾岛的句子:“旧国别多日,故人无少年。”实际上,我从未离开过故国,只是因为自己在长大,坐标在变化,坐标中的中国,也就随之变化着。中国人擅长相忘,我和中国倒是一路相望,不曾相忘。
  





上一本: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 下一本:病隙碎笔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的作者是蒋方舟 ,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