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守望的距离


作者:周国平     整理日期:2015-11-05 10:55:51

★1983-1995,12年波折的人生,12年思考的积淀,写就《守望的距离》
  ★被誉为“当代*有灵魂的作家”、哲学家——周国平
  ★*灵动而质朴的语言,*撼动人心的人生哲理
  ★影响和改变千万莘莘学子、文艺青年对人生的思考
  ★文学与哲学相结合的**典范,让你认识一个可爱、可恋的人生
  ★征服千万读者,带你与灵魂对话的“心灵之书”
  ★出版社、版权经纪人、书店、媒体多年的挚爱
  ★如果你对人生迷茫、困顿,请读一读周国平,他会给你指点
  ★如果你正在人生的难题中苦苦挣扎,请看一看《守望的距离》,它会给你力量
  
本书简介:
  《守望的距离》收集了作家周国平字1983年至1995年的散文作品,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在这段时间,作者经历了一连串的人生变故,因而对人生的许多难题进行了较深刻的思考。这些难题包括生与死、爱与孤独、幸福与苦难等等。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每个人也都会因此对人生感到困惑、迷茫,而作者的思考恰好给困顿中的读者提供了些许指引和精神的力量。也许这正是本书在出版多年后,依然受到各个年龄层的读者的喜爱,从而一次一次再版的原因吧。
  作者简介:
  周国平,著名学者、作家。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哲学硕士、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教授。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随感集《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诗集《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散文集《善良丰富高贵》,自传《岁月与性情》《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目录:
  初版序
  二版序
  第一辑存在之谜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幸福的悖论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自我二重奏
  失去的岁月
  探究存在之谜
  永远未完成
  第二辑未知死焉知生
  悲观?执著?超脱
  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
  生命的苦恼和创造的欢欣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初版序
  二版序
  第一辑存在之谜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幸福的悖论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自我二重奏
  失去的岁月
  探究存在之谜
  永远未完成
  第二辑未知死焉知生
  悲观?执著?超脱
  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
  生命的苦恼和创造的欢欣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
  沉重的轻:虚无与偶然
  父亲的死
  第三辑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
  空地
  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
  没有目的的旅行
  等的滋味
  天才的命运
  从“多余的人”到“局外人”
  回归简单的生活
  第四辑绚烂归于平淡
  人性、爱情和天才
  诗人的执著和超脱
  哲学世界里的闲人
  平淡的境界
  “沉默学”导言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我的家园在理论和学术之外——答《中国青年》杂志
  第五辑智者的心灵
  人生贵在行胸臆
  哲人隐语
  智慧的诞生
  孔子的洒脱
  智者的最后弱点
  第六辑淡泊中的追求
  第七辑守望的距离
  第八辑书与人生
  第九辑爱的智慧
  第十辑人生寓言
  第十一辑随便走走
  第十二辑对话和独白
  第十三辑格言的本色
  第十四辑读元曲随想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有两种哲学家。一种人把哲学当作他的职业,即谋生的手段。另一种人把哲学当作他的生命甚至是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智者属于前者,用苏格拉底的话说,他们是“智慧的出卖者”;而苏格拉底自己则堪为后者的典范,他也许是哲学史上因为思想而被定罪并且为了思想而英勇献身的最早也最著名的一位哲学家了。
  苏格拉底的经历和他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孔子之于中国有某种相似之处。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两人毕生都以教育为主要事业,在哲学思想上都重人生伦理而轻形而上学,分别成为中西人文思想的始祖。
  我发现,直接用政治的分野来判断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往往不得要领。苏格拉底诚然是在雅典民主派当权期间被处死的,但这并不能证明他站在贵族派一边。事实上,无论在民主政体还是贵族政体下,他都曾经甘冒杀身之祸,独自一人与民众大会或寡头政府相对抗,以坚持他心目中的正义。对于苏格拉底来说,还有比当时奴隶主两派的政治更高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哲学所追求的合理的人生。
  现在,人们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希腊哲人,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确实是自觉地把哲学对象限制在人生问题范围内的第一人。他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哲学家是一些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人,他们一生孜孜于思考、寻求和创造这种意义,如果要他们停止这种寻求,或者寻求而不可得,他们就活不下去。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就是“必须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克力同》)。所以,当法庭以抛弃哲学为条件赦他的罪时,他拒绝了。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
  商务印书馆最近相继出版了柏拉图的《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和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的中译本,为我们了解苏格拉底其人和其思想提供了方便。研究者们一般认为,前者有把苏格拉底理想化的倾向,后者更符合历史真实。我倒觉得,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比作为军人的色诺芬,更能理解他们的这位哲学家老师。在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更像一位哲学家。在色诺芬笔下,苏格拉底却显得有些平庸。例如,苏格拉底认为智慧即美德,这在柏拉图笔下突出的是理想人格的锻造和心灵的自我享受,在色诺芬笔下则往往把美德归结为节制,又把节制归结为获取最大快乐的手段。又如,苏格拉底之所以从容就义,色诺芬举出两点非常实际的考虑:免去老年的痛苦;死后的声誉。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则以他特有的机智方式作一番推论:死后或毫无知觉,如无梦之夜一样痛快;或迁居彼界,得以和古来志士仁人相处,不必与为思想而杀人者打交道,实为无限幸福。他的结束语是:“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哲学家的幽默和达观,跃然眼前。
  我并不主张对苏格拉底哲学作过高评价。他把哲学的注意力移向人生,诚然是一大功绩,但他进而把人生问题归结为伦理道德,视野又未免狭窄了。其实,人生意义问题的提出,是以绝对为背景的,哲学的智慧不在于就人生论人生,而在于以绝对为背景对人生意义做出说明。赫拉克利特说,智慧不等于知识,智慧在于认识一,即绝对和永恒。苏格拉底却把智慧与知识等同起来,又把知识与美德等同起来,尽管他强调的是“关心自己的灵魂”,但是,如果像他那样把对于绝对的渴望从灵魂中排除出去,视为无用无谓之事,那么,灵魂就不成其为灵魂,而智慧也降为一种道德知识和处世之道了。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苏格拉底比起赫拉克利特来又是某种退步。不过,尽管如此,苏格拉底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仍不失为至理名言,是一个真诚的哲学家应有的信念,只是我们应该以更加广阔的眼光去省察人生。
  1985年10月





上一本:犀牛字典 下一本: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守望的距离的作者是周国平,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