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陆小曼在左,林徽因在右


作者:华子     整理日期:2015-11-04 14:33:07

 风情万种又敢爱敢恨的陆小曼和风华绝代却理性的林徽因不同,她们不同的选择成就了迥然不同的人生。我想,如果当时林徽因选择嫁给徐志摩,后来陆小曼的出现,可能只会让林徽因成为第二个张幼仪。世事已过,故人已逝,关于爱情和婚姻,关于人生的抉择,关于梦想与事业,关于亲情与友情,这些与人生紧密相连的感悟,也许可以从陆小曼和林徽因身上找到让自己满意的答案。本书简介:
  陆小曼与林徽因是相同的,她们都那样美好,让男人为之神魂颠倒;陆小曼与林徽因又是不同的,她们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温婉大方。在人生许多选择的路口,她们一个选择向左,一个选择向右,她们虽走出了不同的人生,却同样多姿多彩。
  华子编著的《陆小曼在左林徽因在右》对陆小曼、林徽因这两位民国时期不同类型的著名才女、美女进行了区别,将她们的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
  作者简介:
   华子,90后业务写手,文笔清新,擅长青春言情小说,作品散见于《素时纪》、《花寂年》等杂志,代表作:《若有晴天》。虽然总是比别人多走些弯路,但作者仍然坚持不懈地写作,并且一直坚信,未来的路还长,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目录:
  第一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第一节敢于追求所爱,面对爱情困境亦可泰然处之○○二第二节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一○第三节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永不停息○二四第四节爱和幸福是相互依存的○三一第五节幸福着你的幸福○三五 第二章 婚姻并不是牢笼第一节婚姻是两个相爱的人感情的延伸○四一第二节婚姻就像一座围城 ○四七第三节用理解和包容来呵护婚姻○六五 第三章 亲情是人间最暖的阳光第一节父母的爱最无私○八○第二节兄弟姐妹是上帝的礼物一○七第三节家族之间的情感纠葛一一五 第四章 一片冰心在玉壶第一节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一二一第二节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三四第三节亦敌亦友一四四 第五章 倾城美貌与出众才情兼得的她们第一节你是人间四月天一四九第二节芙蓉如面柳如眉二○二 第六章 向左走,向右走第一节了解自己的内心,做出无悔的选择二五三第二节勇于面对自己的选择二六一 第七章 世界上的一切伟大运动都与某种伟大理想有关第一节敢于心怀理想二六五第二节中国建筑史上的拓荒者二六九
   她娇艳而美丽,热情而奔放;纵使血染江山的画,也不敌她眉间的一抹朱砂;她的一颦一笑,足以令那个时代叹惋。她,是陆小曼。她是梦中期待的白莲,是人间最美的四月天;她用自己的才情、爱情、真情与热情,歌唱着心灵的诗歌;她的优雅美丽,让三个男人为之颠倒。她,是林徽因。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引用陆小曼和徐志摩、林徽因和徐志摩、陆小曼和翁端午、林徽因和梁思成以及金岳霖之间这五段爱情故事中的小片段为例子,分五个小节,阐述对爱情的看法。彼此相互吸引、互相关心、心心相印,这就是爱情。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有细水长流的爱情,最重要的是珍惜眼前所爱的人。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不论在哪一个年代,爱都是自由的,可是当爱遭遇到世俗的目光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爱情可能会变得不堪一击,甚至被丑化。但,最初那颗悸动的心,那份如同乱世般动荡不安的情意,都将被相爱的人彼此深藏在心。 民国时期的爱情故事里,最家喻户晓不得不提的便是陆小曼和徐志摩,林徽因和梁思成这两对佳人才子的风云传奇了。 最初,我是在一部徐志摩的传记中接触到陆小曼和林徽因这两个女子。在与徐志摩有关系的女子里,最让我产生好奇和兴趣的,便是陆小曼和林徽因了。她们身上似乎有着某些不可名状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让我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她们。而当我慢慢地走近她们,了解她们的故事,她们的思想,她们的文学,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有了很多感悟。 陆小曼,民国十大才女之一,不仅才情兼得,而且美貌出众,家庭背景显赫深厚。上帝对她似乎特别眷顾,就此看来她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但她的一生却备受争议。而这争议的源头大概来源于她和徐志摩之间那些纠缠的爱恋往事。 根据记载,陆小曼和徐志摩相识时,她已经嫁给了王赓,是名副其实的王太太。才女陆小曼王赓,是个大有来头的人物,他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被保送到美国,曾先后就读于美国几所赫赫有名的大学,毕业后转入军校,学成归国后任职于陆军部。据说,年轻有为的王赓,他的家庭背景也十分显赫,而且他的长相也不差,用现在的“高富帅”一词来形容他最贴切不过了。 这样优秀的人,和陆小曼自然是相配的。但由于王赓一心放在工作上,婚后几乎没有时间陪伴陆小曼,他们夫妻间又存在性格方面的差异,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结婚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陆小曼和王赓之间也许存在过爱情,但那短暂的爱情比一朵烟火消失的速度要快得多,快到连世人都不予评论。 当时与王赓同是梁启超的得意学生的徐志摩,经常进出王家。王赓和徐志摩亦是交往甚好的朋友。那个时候徐志摩出演一部叫作《春香闹学》的戏剧的男主角,而这部戏剧正好缺一个女主角,王赓便极力推荐自己的妻子陆小曼出演。演完这出戏,徐志摩和陆小曼便有了更深的接触。 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陆小曼想去玩时,他总是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 而徐志摩来找王赓的时候,王赓就说:“我没空,你找小曼陪你吧。” 如此一来,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他们朝夕相处,日久生情。陆小曼与徐志摩一起游长城,逛天桥,到来今雨轩喝茶,去西山上看红叶…… 一个是婀娜娉婷、倾国倾城的绝世佳人,一个则是满腹诗情才学的浪漫诗人,天时地利人和,无不促成他们双双堕入情网。偏生他们又是为爱痴狂,把爱情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的人。他们在感情中越陷越深。 在陆小曼的眼中,徐志摩是最真的男人,与那些追求做官发财的男人都不同,他最纯洁最纯粹最真挚最善良最美好。他追求生命个体的自由,他真诚、正直、率真。他关心人、理解人、包容人和体谅人。 而徐志摩完全被陆小曼迷住了,他说:“弱水三千我只取她那一瓢饮。”北京城里的千金小姐千千万万,他非她不娶。 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非她不娶,或者非他不嫁的程度,足见感情之深,如此热烈与执着。 在我们的生命中,花花世界,芸芸众生里,遇到一个自己认定的人,一段真爱的感情时,我们也许会产生同样的念想。不管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在我们的眼里都是优点满满,完美无缺的,就算有缺点,那也是美好的东西,可以包容,可以体谅。 爱情总是有一种魔力,一种将人变得美好的魔力。 但作为有夫之妇的陆小曼,爱上刚刚和妻子离婚的徐志摩,他们的爱情之路,注定布满荆棘。当时无论是双方父母,还是恩师梁启超,抑或朋友们,几乎都反对小曼和徐志摩的这段感情。但他们都认为,真爱不是罪恶,在必需时未尝不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来争取,与烈士殉国、教徒殉道,同是一理。徐志摩更是向世人宣示:“我之甘冒世之不韪,乃求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独立。在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由此可以看出他们深爱彼此的决心是多么坚定。不禁令我动容以及敬佩。 而就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陆小曼与王赓离婚,然后和曾经也离过婚的徐志摩在一起,这种举动无疑是出格的。 虽然备受谩骂,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像她那样勇于追求所爱呢,且不论当时思想封建固守的时代背景,就现代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在爱情面前始终畏首畏尾,不敢追求真正的爱,只懂屈于现实,拿许多所谓身不由己的理由来当作自己内心怯懦的借口。等到时光流逝,年华老去,一切变成遗憾,却又在那儿苦苦追悔。 陆小曼是个热爱自由,敢于追求心中所爱一切的女子,她性情率真,思想开放。当她遇到真爱时,岂会白白错过呢。徐志摩这个风度翩翩的江南才子闯入她的生命,使她原本沉静的内心掀起一阵波澜。 她终于找到无论是思想还是灵魂都与她一拍即合、心有灵犀的男子,并尝到了真正恋爱的滋味。而这一切却是那个只懂工作永远没时间陪她的丈夫所不能给予的。于是陆小曼便果敢地用行动去追求这份爱情。姑且不从传统道德上来评论,她又有什么错呢?只道是世人不理解她罢了。 爱情,是一个永恒不衰的话题,而对爱情的看法,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不一样的观点。但爱情,在陆小曼和徐志摩身上是如此热烈又贴切地表现出来。我并不是叫大家抛夫弃子,都去追求真正爱的人,只是为世人对陆小曼的一些误解而感到有些愤愤不平。爱情,它是属于所有人的,不论是谁,都有资格获得爱情,而是否能遇到最适合的人生伴侣,则需要大家去努力追寻,真心去对待才可能找到。人生中的相遇是缘分,但不一定都是爱情,可一旦真的错过真正对的人将会追悔莫及。 常道世事难料,而缘分也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并不能事先知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会遇到那个所谓命中注定的人,也不能保证自己正在爱的那个人就是能够陪伴自己走完漫漫一生的人,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只能跟着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觉走。当我们认为自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某个人时,能够像陆小曼那样,不躲避不否认,敢于付出敢于追求。也许到了年华逝去,我们会少许多遗憾,少许多后悔莫及。 有这么一段关于爱情的哲言: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名利,不是富足的生活,而是得到真爱。有一个人爱上你的所有,你的苦难与欢愉,眼泪和微笑,每一寸肌肤,身上每一处洁净或肮脏的部分。真爱是最伟大的财富,也是唯一货真价实的财富。如果你活了一回,却未曾拥有过一个人对你的真爱,这是多么遗憾的人生啊! 当然,爱情也会有遇到困境的时候。 陆小曼和徐志摩在一起的决定遭到了亲朋好友的极力反对。虽然他们都不是那种特别在意世俗眼光和流言蜚语的人,相反,他们都是成熟并有独立见解和个性的人。但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便受到双方父母的阻拦。在别人眼里,这种事情无疑是不孝的。一段不受亲人支持和祝福的感情,要走下去是多么的艰难。 所幸的是,他们没有逃避,而是执子之手,一起为了他们想要的幸福生活努力争取。他们不怕外界的议论和眼光,因为那与他们之间的爱情相比,简直细微如尘土。 他们身体力行地向世人证明,两个相爱的人,在同时面临爱情困境时,若能同心协力,也可一起走出这困境。 在爱情里面,没有谁对谁错,有的是包容和理解,或是猜忌和吃醋。在陆小曼和徐志摩经历了各种外界的指责与压力之后,终于结为伴侣。但他们度过一小段恩爱又甜蜜的日子后,他们之间的爱情很快又遭遇到现实的考验。 陆小曼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女子。她的兴趣十分广泛,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憧憬。她喜欢戏剧,喜欢跳舞,所以常常出入交际场合。她和徐志摩结婚,并不代表从此当个在家相夫教子,放弃自己原有的兴趣与追求的家庭妇女。她很快便恢复了过往的生活,投身社交圈里继续着她的挥霍无度,夜夜笙歌。而徐志摩希望小曼能成为他相夫教子,同时事业上互相扶持的妻子。 当两个相爱的人思想分道扬镳的时候,并且双方都不愿放低姿态迁就对方,两人的矛盾只会不断激化。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也会遇到同样的爱情困境。相爱的两个人彼此间出现了矛盾,而双方又不愿妥协。这种尴尬的情形任谁也不想发生的,但又很难避免。 这种时候,不妨想想当初是经历过怎样的付出和努力才好不容易地走到了一起,如今竟为了一点对方的缺点而闹别扭,实在是不值得的。爱情需要更多的宽容和谅解,需要更多的互相磨合,需要更多地站在另一半的角度去思考。虽然这并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我们终究要积极地朝着对的方向去尝试和付出。 而徐志摩在陆小曼依然我行我素的日子里,暗暗叫苦不已,实在受不了上海的氛围,便经常往北平跑,还老去见他曾经爱过的,亦是风华绝代,才情满腹的才女林徽因。陆小曼曾说,徐志摩跟哪个女人交往她都不介意,唯独林徽因不行。她要吃醋的。 从陆小曼直白的态度中不难看出,林徽因的存在确实对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爱情有着或多或少的威胁。 而风流倜傥又待人和善的徐志摩,他的魅力又何止只吸引一代才女林徽因和风情无限的陆小曼呢! 有传记提过一个叫俞珊的女子,此女子是一位千金大小姐,外形体态丰腴妩媚,对话剧相当入迷,也有不错的天赋,成功饰演过的角色十分性感,充满野性,加上开朗热情的性格,惹得徐志摩甚是欣赏。 俞珊对徐志摩和陆小曼夫妇也非常崇拜,据说她为演《卡门》,常来徐家请教徐志摩,两人在客厅里谈得殷勤热烈,陆小曼看了难免吃醋。徐志摩倒不在乎,对陆小曼说俞珊“肉感丰富”毫不在意。作为妻子,当然不喜欢自己的丈夫和别的女人交往亲密,陆小曼让徐志摩和俞珊保持距离,不许两人走得太近。 徐志摩却说:“你要我不接近俞珊,这不难。可你也应该管着点俞珊呀!”陆小曼便生气地说:“那有什么关系,俞珊是只茶杯,茶杯没法拒绝人家不斟茶的。而你是牙刷,只许一个人用的。你听见过有和人共享的公共牙刷吗?” 陆小曼这样巧妙的比喻,想来亦是十分体贴的。她对徐志摩的爱总是那么坦诚,那么专注。 像陆小曼那样吃醋的情形,我们也会遇到吧,毕竟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在爱情面前,更多的是想要占有对方,想要对方全心全意地只爱着自己,只为自己付出所有。当自己所爱的人心里还存在别人时,一定会感到吃醋,甚至做出疯狂的事情。但我们不能把爱当作借口,去伤害别人。 爱是从感性出发的,但在爱情的过程中也需要理性地处理所会出现的状况,才不至于把爱变成一场无法挽回的灾难。 而处理的方法有很多种,视情况而言。比方说像陆小曼和徐志摩这样,徐志摩虽然常常去见林徽因,但他也没做出什么背叛陆小曼的事情。陆小曼尽管吃醋,也不会做出什么傻事,因为她知道,她好不容易才能和徐志摩在一起,她爱徐志摩,徐志摩也爱她,只是有时候两人难免会产生摩擦,彼此需要包容和体谅,陆小曼沉得住气,也会以退为进,不愉快的事情便容易过去了。 若是苦苦揪着对方的一点过错不放,折磨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折磨着自己。正所谓人无完人,还是要试着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也许心态就不一样了。会变得泰然一些,也能够在感情的道路上携手走得更长远一些。 〇〇与陆小曼生于同一时代,并称民国才女的另一位传奇女子——林徽因,比起陆小曼,她似乎更多地被世人赞扬和爱戴。她虽与小曼同样才貌兼得,风华绝代,但她又完完全全与陆小曼不一样。在爱情面前,相对于敢爱敢恨,追求轰轰烈烈之爱的陆小曼,林徽因则显得理性多了。在她璀璨的一生中,提到爱情,有三个男人对她而言,是最闪耀的存在。第一个,就是后来成为陆小曼的丈夫,徐志摩。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爱情,大概要从1920年说起。 那一年,十六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游历欧洲,那时,徐志摩也在英国伦敦留学。他们在美丽的康桥初次相遇了。 从一些旧照中看到当年留学国外的林徽因,扎着简单的辫子,眉眼清秀,穿着虽是简单的衣裙,但看上去就是一个清新脱俗的文艺女子。她的美是不经意间震慑内心的美。她的美是女人会嫉妒的美。更何况,她遇上的是追求一切美的徐志摩呢。他们之间注定互相吸引。 一个婉约清秀的花季少女,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当她遇到天生浪漫又满腹才学的徐志摩,交往的过程中彼此都有共同的话题,无论是理想还是兴趣都是那么相似,仿佛找到了灵魂上相通的另一半。 就像如今当你遇上一个和你聊得来,志趣相投,能够很快地建立起默契的异性,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会对对方产生内心悸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感性上便可认为是爱情的萌发。 有人说爱情是不会在你准备好了,设定好时间、地点、场景,和知道对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过去,等等,然后才出现的。 就像林徽因曾经所说的:“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萍水相逢随即转身不是过错,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并非完美。在注定的因缘际遇里,我们真的别无他法。” 这大概是林徽因对自己和徐志摩的爱情最真实的想法吧。在命运啊爱情啊这些东西面前,有的时候,我们真的别无他法,我们既无法阻止和某个人相遇,又无法控制对某个人的真实感情,更无法预测爱情降临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所以当爱情来临时,我们应该顺其自然地面对。 当爱情的气息在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弥散蔓延的时候,林徽因是那么年轻,还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学生,而徐志摩已经和张幼仪结了婚,并且是孩子的父亲。 据说林徽因当时已经知道徐志摩是有妇之夫,但她仍然经常和徐志摩一起散步,一起欣赏异国的美好风光,畅谈彼此感兴趣的话题,如此美景当前,更是别有一番浪漫的情意。这样的场景变成过往之后,回忆起来便会多了些美好的感觉。 拥有浪漫情怀的徐志摩,被林徽因的灵动与美好深深吸引了。在他眼中,林徽因是多么美丽端庄,富有才情。他欣赏她虽生在旧时代里却拥有新女性的才学与思想。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怦然心动,从此内心波澜不断。 而当时的林徽因也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表以及诗人般的浪漫飘逸所吸引。如此情投意合的两人产生爱情一点也不意外。但毕竟徐志摩当时还是有家室的人,对此林徽因也曾为他们之间的感情感到纠结和痛苦。 对于情窦初开的少女来说,那是青涩的初恋,那么美好,就算日后这段感情像水中月镜中花,最后无疾而终,但那些丝丝缕缕的情意,也将化作他们笔下的情诗,哀愁幽美,被世人传颂。直到如今,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爱情故事仍然被津津乐道。 而被津津乐道的原因,并不止因为林徽因和徐志摩本身的优秀。还因为他们后来并没有在一起,却彼此保持友谊,一直到徐志摩死后,林徽因还对他满怀思念之情。 徐志摩是个感情热烈的人,他在欧洲的时候,为了要和林徽因在一起,而和妻子张幼仪离婚。但可惜的是,林徽因随后和父亲林长民回国了,而且她回国后,家里为她指定了一门亲事,过了不久她便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 据说当时徐志摩得知林徽因要嫁人,并且是嫁给他的恩师的儿子梁思成时,他感到十分失落,非常伤心。眼睁睁看着自己喜欢的人和别人结婚,内心怎么可能平静呢? 明明是相爱的两人,其中一方付出了,另一方却突然选择了与别人白头偕老,这样令人惋惜的事情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也会遭遇到的。 倘若你遭遇了这样令人难过的事情,不必一直耿耿于怀,也不必去怨谁,更不要一蹶不振沉溺在悲痛中不可自拔,因为那是无用的。有人说过,没有在一起的人,就是不对的人,而如果是那个对的人,你一定不会失去他的。 对于徐志摩来说,那个对的人并不是林徽因,而是陆小曼。而对于林徽因来说,梁思成才是那个对的人吧。 虽然林徽因没有选择对她一往情深的徐志摩,但林徽因一直和徐志摩保持来往,或以书信方式或是徐志摩直接去找林徽因。据述林徽因在北京西山养病期间,徐志摩还经常去西山看望她,并帮助她发表了一些诗作。 不置可否,徐志摩仍对林徽因存在很深的感情。有人这样认为,林徽因被誉为新月派女诗人,大部分原因始于徐志摩,是徐志摩带领她进入诗的殿堂。而徐志摩的诗人名号,则是林徽因送的。确实,在我读徐志摩的诗作时,感觉他笔下的那些对少女的爱恋无不体现出对林徽因的偏爱。 林徽因激发了这位诗人的创作灵感,使得徐志摩诗兴大发,一发不可收拾,不再想做哲学家,而成就了一位伟大又浪漫的诗人。 有能力把一个人变成另一个更好的人,或者不一样但仍然优秀的人,林徽因的魅力确实不可小觑,而她的影响力对徐志摩来说也确实很深刻。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和林长民的邀请来华访问。当时精通外语的林徽因和徐志摩一同担任泰戈尔的翻译。根据记载,当时在北京欢迎泰戈尔的集会上,徐志摩和林徽因站在泰戈尔左右的照片,被当天北京的各大报纸以醒目的版面刊登出来,当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样美妙的画面,不禁引起世人的无限遐想。 过了不久,新月社为了庆贺泰戈尔六十四岁生日,在北京协和大礼堂举行了晚会。晚会中林徽因主演了泰戈尔的抒情诗剧《齐德拉》,她饰演公主齐德拉,徐志摩则饰演爱神玛达那。 据说第二天《晨报》报道演出盛况空前,“林女士态度音吐,并极佳妙。”因此,林徽因与徐志摩更加成为公众的焦点。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感情更加热烈了。当时他写给林徽因的每一封信无不表达着自己内心深深的爱意。 随后泰戈尔一行离开北京去太原,徐志摩陪同前往。当时到车站送行的人很多,林徽因也在其中。看到林徽因,徐志摩的内心不禁翻涌出各种复杂的情感,他立即赶写一封信给她。 可是,车子已经启动了,徐志摩情急之下,跳下车子把尚未写完的信送给林徽因。泰戈尔的秘书恩厚之见他太伤感,就一把将信抢过来替他藏起来,没有转交给林徽因,径自带回英国。 信中这样写道:“我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写不成篇。这两日我的头脑总是昏沉沉的,睁着眼闭着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凉的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的能让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从这信中的一字一句都能看出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感情是多么深刻,正如徐志摩曾这样说过,让女人念念不忘的是感情,让男人念念不忘的是感觉。感情随着时间沉淀,感觉随着时间消失,终其是不同的物种,所以,谁又能明白谁的深爱,谁又能理解谁的离开。 我想,如果当时那封信不是由泰戈尔的秘书收了去,而是到了林徽因的手里,她看了,会不会被徐志摩的深情所打动呢?他们之间的结局,会不会就不一样了呢? 但我也明白,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能预测的,很多彼此相爱的人,都不一定能走到最后厮守到老。相反,有很多人都是有缘无分。 徐志摩是一个把爱情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他认为爱是人生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的自由。但在爱情里面林徽因还是以理性为主。并不是说她不够爱,在我看来,他们之间的爱情并不是干柴烈火熊熊燃烧的那种,而是唯美、浪漫、漫长的思念,被放在回忆里时不时拿出来缅怀一番。 林徽因也曾这样认为,没有什么缘分可以维系一生,再华丽的筵席也会有散场的那一天。既然如此,又何必聚散两依依。我们都是人生场景中的过客,这段场景走来了一些人,那段场景又走失了一些人。如果我们守不住约定,就不要轻许诺言,纵然年华老去,还可以独自品尝那杯用烦恼和快乐酿造的美酒。 虽然他们之间有缘无分的爱情,犹如火焰烧尽后的余灰,被风轻轻一吹便四散天涯,但那余温,还残留在彼此的心中。 对于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的事情,林徽因的心情还是很复杂微妙的。 那时大概是1927年,林徽因在美国留学。正好胡适来美国,林徽因在给胡适的信上说:“请你回国后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告诉他我绝对不怪他,只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昨天我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时的志摩现在真正透彻地明白了。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不必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 你看,他们之间并没有轰轰烈烈地爱过,但仍然足够刻骨铭心。爱情,它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的,并不一定要占有对方,远远地牵挂着,默默在心底惦记着,这也是一种爱。就像朦胧青涩的初恋,大多数都不会开花结果,可是很多人都无法忘记初恋。我是天空的一片云, 偶尔投映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首徐志摩所作的情诗《偶然》,是写给曾经相爱过却没能在一起的林徽因。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徐志摩把自己比作一片云,只是偶尔投映在林徽因的心上,他没有自信在虏获林徽因的芳心时也得到她的整个人,他把他们的相逢比喻在黑夜的海上,最后甚至各走一方。他们之间的爱情可以说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短暂的拥有。 我想,即使后来林徽因和梁思成有了自己的家庭,而徐志摩也娶了风情万种的陆小曼,但林徽因心里始终留有徐志摩的位置,放着他们曾经一起爱过的那些美好的记忆。 和不顾一切,轰轰烈烈地追求心中所爱的陆小曼不同,林徽因最后理性地在父母的安排下选择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作为终身伴侣。 她和徐志摩之间的爱情算是结束了。虽然一直有书信来往,虽然徐志摩的心里仍然无法割舍这段充满浪漫诗意的爱情,但他们都已经注定像两条曾有过短暂交集,然后便向两个不同方向而去的直线一样。 张小娴说,无法廝守终生的爱情,不过是人在长途旅程中,来去匆匆的转机站,无论停留多久,始终要离去坐另一班机。对于林徽因来说,徐志摩只是来去匆匆的转机站,她真正要坐的班机是梁思成。 纵然爱情已逝,但林徽因成就了徐志摩笔下的诗魂。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有大部分诗作是以林徽因作为美好幻想的对象,幻化成纸上那一首首或浪漫或哀愁的诗句。徐志摩在坐飞机遇难之前,林徽因从北平回香山,他在送别林徽因之后,心中燃烧的感情使他又提笔作了一首诗寄给了林徽因。这首诗叫作《你去》。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你上那一条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 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 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 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 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 目送你归去…… 不,我自有主张, 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走大路, 我进这条小巷。你看那株树, 高抵着天,我走到那边转弯, 再过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乱; 有深潭,有浅洼,半亮着止水, 在夜芒中像是纷披的眼泪; 有乱石,有钩刺胫踝的蔓草, 在守候过路人疏神时绊倒, 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胆, 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 等你走远,我就大步的向前, 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 也不愁愁云深裹,但求风动, 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这首诗字里行间都能读出徐志摩对林徽因那份多年来始终不能放下的情感,比起当初相遇时朦胧的爱恋,以及短暂交往中变得越来越浓烈的情意,这个时候的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的感情更像是超越了爱情的存在。他们都是此生再也无法从彼此的生命中消失的存在。 同年的冬天,徐志摩为了赶赴一场林徽因的讲座,登上了南京飞往北京的飞机,不料途中飞机因天气原因发生事故,徐志摩遇难了。他出发前还发电报让梁思成去接他,结果他上了飞机之后就再也没活着下来了。 只是短短几个小时,徐志摩便和林徽因阴阳相隔,来不及做任何告别,一切都那么突然,就把他们之间的距离变成了生与死。 林徽因曾说:“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过便忘了的风景。有些人,则在你的心里生根抽芽。那些无法诠释的感觉,都是没来由的缘分,缘深缘浅,早有分晓。之后任你我如何修行,也无法更改初时的模样。” 时光匆匆而过,当下的林徽因已经不再是那个纯真的十六岁女孩了,而徐志摩也爱过了别人,经历过了和陆小曼轰轰烈烈的爱情,他也不再是当初那个只爱着林徽因的徐志摩了,他心里多了很多的羁绊。虽然他对林徽因的感情依然那么浓烈,可是很多事情都不是他可以轻易左右的。 很多人说林徽因是个聪明的女人,她选择了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不然这世上只会多一个可悲的女人。 也有人认为,他们之间的感情,知己的成分远远多于爱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徐志摩对于林徽因来说,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人。对于徐志摩飞机遇难这件事,除了陆小曼,最痛心疾首的人便是林徽因。林徽因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悼志摩》一文,里面有一段话是我感到非常深刻的。突然的,他闯出我们这共同的世界,沉入永远的寂静,不给我们一点预告,一点准备,或是一个最后希望的余地,这种几乎近于忍心的决绝,那一天不知震麻了多少朋友的心,现在那不能否认的事实,仍然无情地挡住我们前面,任凭我们多苦楚的哀悼他的惨死,多迫切的希冀能够仍然接触到他原来的音容,事实是不会为体贴我们这悲念而有些许更改;而他也再不会为不忍我们这伤悼而有些活动的可能!这难堪的永远寂静和消沉便是死的最残酷处……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林徽因泪流满面,哽咽着嗓子,无奈又悲痛地凝望徐志摩的黑白照片,脑海里一遍遍地播放着与徐志摩曾经在一起的那些画面。 那些在康桥一边散步一边谈天说地的午后,那些收到徐志摩的来信展开来细细阅读的黄昏,那些在戏台上一起演出的片段,以及徐志摩那份浓烈的感情,所有的回忆都使林徽因深深地感到难过。 你也许像林徽因那样生命中有一个位深爱着自己却又没能成为伴侣的人,你们之间的感情没有开花结果,但你们成了比知己更加亲密的人,你把他放在心中一个重要的位置。而忽然有一天,你失去了他,心里究竟有多么悲痛和惋惜,也只有自己能够体味。 有文曾载,在徐志摩出事后,林徽因请梁思成去济南,从飞机失事的地方捡了一块飞机的残片,林徽因一直把它挂在卧室的墙上,一直一直都挂着,用这种方式来时时刻刻纪念着徐志摩。 在徐志摩死后的第三年,林徽因恰好去浙江考察古建筑。那天火车驶过海宁硖石,她停住脚步站在车门外,凝望故人家乡,身处幽暗的站台,默默地回忆许多往事,泪水又一次溢出了眼眶。 由此看来,徐志摩的离去对她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尽管时间在流逝,但内心的痛并不能轻易地逝去。但这一切终会过去的,正如林徽因所说过的,人的一生要经历太多的生离死别,那些突如其来的离别往往将人伤得措手不及。人生何处不相逢,但有些转身,真的就是一生,从此后会无期,永不相见。 时光匆匆地流去,一年又一年,林徽因从悲痛中渐渐走出来了。但她写下怀念徐志摩的文章中饱含着怀念之情。 在《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中,林徽因这样写道:“虽然四年了你脱离去我们这共同活动的世界,本身停掉参加牵引事体变迁的主力,可是谁也不能否认,你仍立在我们烟涛渺茫的背景里,间接地是一种力量,尤其是在文艺创造的努力和信仰方面,间接地你任凭自然的音韵,颜色,不时的风清月白,人的定律的一切情感,悠断悠续仍然在我们中间继续着生,仍然与我们共同交织着这生的纠纷,继续着生的理想,你并不离我们太远,你的身影永远挂在这里那里,同你生前一样飘忽,爱在人家不经意时莅止,带来勇气的笑声也总是那么嘹亮,还有,还有经过你热情或焦心苦吟的那些诗,一首一首仍串着许多人的心旋转。”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林徽因是一个多么重情重义的女子,就算她没能和徐志摩成为终身伴侣,但仍对他用情至深。 “曾经在千年树下等候,只求你回眸一笑,曾经在菩提下焚香,只为等一世轮回的相遇,阡陌红尘,终究一场繁花落寞,回忆在岁月中飘落了谁的眼泪,往事在时间中飘落了谁的忧伤。如烟往事,不知谁飘落了谁的相思,如梦的回忆,不知谁飘落了谁的等待。与你作别,不问曾经伤痛几何。”这段徐志摩曾写下的感慨,看起来就像是写给林徽因的话。仿佛早有预知,要与曾爱的人离别。 徐志摩去世多年后,林徽因也因严重的肺病做了一次大手术,生命垂危之际,林徽因却出人意料地约见了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 根据记载,张幼仪在《小脚与西服》中这样写道:“她虚弱得不能说话,只看着我们,头摆来摆去,好像打量我,我不晓得她想看什么,大概是我不好看,也绷着脸……我想,她此刻要见我一面,是因为她爱徐志摩,也想看一眼他的孩子,她即使嫁给了梁思成,也一直爱徐志摩。”从张幼仪的记录可以看出,林徽因确实是爱过徐志摩的。 随着徐志摩的离去,徐林两人的感情故事似乎就此止步了。但也似乎因了徐志摩的突然离去,而使他们之间多了一抹传奇的色彩。泰戈尔曾为他们之间令人惋惜的感情作过一首诗:天空的蔚蓝,爱上的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林徽因和徐志摩,一个就像是天上的蓝色,一个是地上的碧绿,这之间的距离,是永远都不可能消失的。有些爱,注定只是梦一场,只是匆匆一聚便各散天涯。一转身,便是生与死的相隔;一回眸,已是经年记载,物是人非。 在爱情面前,时光依然残酷,它不会为任何一段感情惋惜。它总是用残忍的手段,让人们明白,不是所有爱情都能修成正果。时间是永恒的,但爱情和生命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中,虽然我们并不能够确定,能否和身边相爱的人一起走到生命的尽头,但不管怎样,最重要的是要好好珍惜身边的爱人。陆小曼曾这样说过,世界上唯一不能强求的,是爱情。于是,她离开王赓,不顾一切和徐志摩坠入了爱河。 当时陆小曼的魅力连胡适都不禁赞叹她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更何况多情的徐志摩,他对这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一见倾心,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他们仅仅是这样互相爱恋一下,没有付出什么,那也不过是一段寻常的爱情故事,时间久了,便会被世人忘得一干二净。 然而陆小曼和徐志摩的婚事却引起了短暂的轰动。 陆小曼没有逃避,而是堂堂正正地和徐志摩结婚。虽然他们的结合并没有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相反是受尽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以及世俗的眼光。但陆小曼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幸福。 有些人总会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言语,畏首畏尾,不敢去爱,经不起一点儿的风吹草动。别怪上天没有给予机会,要怪只怪自己没有把握住爱情。你要明白,和你过一辈子的,是你喜爱的那个人,而不是那些有色的眼光或者刺耳的言语。 有文曾载,风情万种的名媛陆小曼,如果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也只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这样说虽有贬低陆小曼之嫌,但也没有说错。 陆小曼的母亲吴曼华曾说,是徐志摩成全了陆小曼,也是陆小曼成全了徐志摩。可无论是谁成全了谁,最后他们能够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别人的眼光真的那么重要吗? 陆小曼是个敢于追求真爱的女子,她于水深火热中义无反顾,跨越重重困难和徐志摩结合。换作在现代,红杏出墙并且离婚,然后和爱的人再婚,这样的事情尚且惹人非议,更何况那是在革命乱世中,很多人都停留在封建思想的认知里。这段炽热的爱情无疑会遭到更多的反对以及批评。可是陆小曼她不怕,她仍用高雅的姿态继续爱着徐志摩。 在我阅读关于记录陆小曼的文章时,能够感觉到,世人对她的误解和偏见还是颇深的。当然,往事已成历史,无论如何考究,我们终究只是局外人,只能凭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去表达对陆小曼的看法,有所偏颇也是人之常情。但我认为,像陆小曼这样热烈的女子,敢爱敢恨,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比很多人都强多了。 《圣经》有云: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永不停息。 据说在徐志摩飞机遇难死后,陆小曼痛悔不已。 从此,那偌大的洋房里,没有了徐志摩的身影。陆小曼孤身一人,在仿佛失去一切色彩和温度的房间里,黯然落泪。她终于拾起笔,在书桌前写下哀悼的句子: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从此她只着一身素衣,不再出去交际。余下半生致力于整理和出版徐志摩的遗作。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的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爱人的离世,对她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她仿佛一下子失去了全世界。 徐志摩就这么突然地走了,留下的唯一一件遗物是一幅山水画长卷。这幅画是陆小曼亲手所画的,创作于1931年,堪称是陆小曼早期的代表作。 徐志摩把这卷画随身携带,据说是准备到北京再请人加题,只因画卷放在铁框里,所以物未殉人。我能够想象,当陆小曼看到这画卷时心里是多么的悲伤和哀恸。 徐志摩的罹难,最痛心的人就是陆小曼了。虽然在发生这件事之前,陆小曼和徐志摩的感情出现了裂缝,但彼此相爱相伴不过几年时光,便经历这生离死别,也着实令人惋惜和哀伤。 徐志摩出事之前,陆小曼常常不允许他坐飞机。她好像早就有预感他会出事似的。据说在徐志摩遇难的前一天,悬挂在家中客堂的一只镶有徐志摩照片的相框突然掉了下来,相框摔坏了,玻璃碎片散落在徐志摩的照片上。 陆小曼预感到这是不祥之兆,嘴上不说,心却跳得厉害。谁知第二天早上,陆小曼就收到徐志摩遇难的噩耗。她当即昏了过去,醒来后伤心欲绝,哀痛不已。 如果徐志摩听陆小曼的话,少乘飞机就好了。又或者那天他真的不飞往北平就好了,一场林徽因的演讲,居然让他把性命白白地葬送了。陆小曼若是知道这当中真正的原因,会不会怨恨林徽因呢? 曾经听说这样的事,亲人或是关系紧密的人之间会有心灵感应,如果对方遭遇了什么不测之事,自己心里便会有预感。 可是即使有预感,那也挽回不了这已经发生的悲剧了。 徐志摩逝去之后,陆小曼拿起笔,渐渐接触徐志摩生前最希望她投入精力的文学。她写了很多悼念徐志摩的文章。她在悼文《哭摩》里面,写下了她内心沉重的悔痛,以及对徐志摩深刻的思念。她不断重复着在等待徐志摩的字眼,可是一切都太晚了,一切都无法挽回了。我深信世界上怕没有可以描写得出我现在心中如何悲痛的一支笔。不要说我自己这支轻易也不能动的一支。可是除此我更无可以泄我满怀伤怨的心的机会了,我希望摩的灵魂也来帮我一帮,苍天给我这一霹雳直打得我满身麻木得连哭都哭不出来,浑身只是一阵阵的麻木。几日的昏沉直到今天才醒过来,知道你是真的与我永别了。摩!慢说是你,就怕是苍天也不能知道我现在心中是如何的疼痛,如何的悲伤!从前听人说起“心痛”我老笑他们虚伪,我想人的心怎么觉得痛,这不过说说好玩而已,谁知道我今天才真的尝着这一阵阵心中绞痛似的味儿了。你知道么?曾记得当初我只要稍有不适即有你声声的在旁慰问,咳,如今我即使是痛死也再没有你来低声下气的慰问了。摩,你是不是真的忍心永远的抛弃我了么?你从前不是说你我最后的呼吸也须要连在一起才不负你我相爱之情么?你为什么不早些告诉我是要飞去呢?直到如今我还是不信你真的是飞了,我还是在这儿天天盼着你回来陪我呢,你快点将未了的事情办一下,来同我一同去到云外优游去吧,你不要一个人在外逍遥,忘记了闺中还有我等着呢!从悼文中可以看出陆小曼对徐志摩的爱由始至终是多么深刻。她是多么想要徐志摩再回到她的身边。她感到一阵阵的心酸,从此孤单单的一个,面对未知的将来,是多么孤立无援。 陆小曼多少有些后悔在徐志摩还在世的时候,两人关系出现裂痕时的争吵与冷战。要是能够彼此更加体谅和理解对方,多为对方着想,多一些温存,那该多好啊。 徐志摩去世时,陆小曼还很年轻,但她把半生的精力投放在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这半生的清苦,仿佛是对过往的赎罪。爱人已逝,陆小曼对徐志摩的爱却依然燃烧不止。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爱情忠贞不移的人也有很多很多。常道世事难料,人生无常。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更加无法预测天灾人祸何时降临,所以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好好珍惜眼前人,该付出爱的时候就不要吝啬。 倘若等到不得已的离别,天各一方的散席,又或者生死相隔的永诀,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爱要及时,等着等着,也许就丧失了机会,错过了无法挽回的时光。 都说人生如戏,一代名媛陆小曼的生命中,还有一个男人是她离不开的,这个人是徐志摩的旧友,叫翁瑞午。在陆小曼传奇的一生中,要数翁瑞午陪伴她的时间最长了,足足三十三年。 陆小曼是在和徐志摩刚结婚不久认识翁瑞午的。 这个翁瑞午的来头不比徐志摩小,他的祖父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父亲曾任桂林知府,光祖上留下的古董字画就够翁瑞午花一辈子。因此他也不用徐志摩那样疲于奔命教书挣钱。他有的是时间和金钱,去做他想做的事情。据说他会赏画,对戏剧有一定的研究和十足的热爱。也正因如此,对戏剧甚是感兴趣的陆小曼才会在一次演出之后,认识了同为热爱戏剧的翁瑞午,从此二人的缘分便开始了。 缘分总是在不经意间就降临,躲也躲不过。 陆小曼体弱多病,一病发就痛得在床上打滚,脾气也会变得很暴躁。听闻翁瑞午学过推拿,徐志摩便请他来帮陆小曼推拿。经过推拿,陆小曼的病情有所缓解,于是,翁瑞午便开始经常出入徐家。 徐志摩那么爱陆小曼,当然不忍看她被病痛折磨,所以也默许了翁瑞午给陆小曼推拿。推拿治病,就会有身体的接触。他们之间自然是明白不过,那亲近,只为了治病,但外边的人不知道,时间久了,难免落人口舌。 陆定山的《春申旧闻》载:“陆小曼体弱,连唱两天戏便旧病复发,得了昏厥症。翁瑞午有一手推拿绝技,是丁凤山的嫡传,他为陆小曼推拿,真是手到病除。于是,翁和陆之间常有罗襦半解、妙手抚摩的机会。” “罗襦半解,妙手抚摩”这样暧昧的词语,使他们在外人眼中变得龌龊不堪。但陆小曼从来不为这些捕风捉影的流言和中伤去辩解哪怕一句,因为她身正不怕影子斜。 陆小曼和翁瑞午之间“只有情,没有爱”。翁瑞午虽然照顾了陆小曼一辈子,到死还交代好朋友们关照着陆小曼。虽然他对小曼一往情深,但他并没有抛弃发妻和子女。是小曼让他答应,不许和妻子离婚。 陆小曼心里的界线分得很清,什么是真爱,什么只是普通朋友的感情。徐志摩死后,她与翁瑞午只保持着朋友关系,并没越雷池半步。而翁瑞午也一直坚守在陆小曼身边。外界的强烈指责,亲人好友的劝阻,都无法改变陆小曼对生活的执着。 可是有关系过分亲密的异性朋友,惹人非议是在所难免的。异性朋友之间暧昧的灰色地带,在踏足之前就得自己想清楚后果。除非你能做到像陆小曼那样,界线分明,不惧流言,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 如果不能,那还是及早理清这样尴尬的关系为好。 都说男女之间没有纯粹的友谊,我觉得对一半错一半,确实有大量的例子强而有力地证明了男女之间很难有纯粹的友谊。但它确实存在。在男女之间成为恋人之前,不也会经历一段以朋友身份交往的感情吗?那就是纯粹的友谊啊。有些爱情,就是由友情升华而来的。 而陆小曼和翁瑞午由始至终,也不过是一起患难与共,彼此搀扶相持,在生活的洪流里相伴到老,或许,他们之间,早已成了亲人般的存在。一起患难与共,彼此相互扶持,相伴到老的这种关系,除了陆小曼和翁瑞午,还有林徽因和梁思成。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无论经过了几载春秋,依然是人们眼中最美的因缘。 梁思成,是林徽因一生中的三段爱情里面,开花结果,厮守到老的那个对的人。梁思成长得一表人才,学识和相貌都不差,但在那个人才辈出的时代里,耀眼的实在太多。 倘若不是林徽因,梁思成不过是平凡的人,最多也就是因父亲是革命家梁启超而多少有些传奇色彩。但真正使他为世人所知的,便是林徽因了。 有文曾载,1921年深秋,游学国外的林徽因随父亲回国,继续就读于北京培华女子中学。 回国几天后,梁思成便登门拜访林徽因。两人在此前已经见过面。但隔了几年,彼此的外貌和思想都有了些变化。所以一开始相处有几分生疏的感觉。可是随着他们坦诚的交往,陌生感很快便消失殆尽。 在许多次真诚的交谈中,林徽因和梁思成发现彼此都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可谓志同道合。此后两人交往甚密。林长民和梁启超二老早就有把他们撮合到一起的念头。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人的婚约更是早早就定下了的。 虽然在外人看来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事是双方父母安排好的,但他们两人并非在没有任何感情基础下结婚。他们有相爱这个大前提。无论在民国还是现在看来,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十分般配的。 1923年初夏,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使得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有了更快的进展。 据说是五月的一天,梁思成骑摩托车被汽车撞倒,伤势十分严重,要在医院住八个星期。林徽因得知这个消息时,十分担心,从学校请了假,一直守在梁思成的病床边,殷勤地喂饭喂药。 梁思成刚动完手术,身子不能动弹,但他的神情却很快地好起来。林徽因经常读报给他听。有一次她翻开一张《晨报》,凑到他身边悄声说:“你成明星啦。” 梁思成接过报纸看到自己撞车的消息登在头版,他无言地苦笑了:“这我倒不感兴趣,你在这儿陪我,就三生有福了。” 林徽因尽心尽力地照顾病中的梁思成。当时他们还没有结婚,这场意外的事件,验证了林徽因对梁思成的感情。 我想当时梁思成一定已经爱上了林徽因,他才会觉得比起上报纸,有林徽因的陪伴是更加幸福的事儿,而且是三生的幸福。 幸福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有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已经是一种福气了。有时候我们总是要求很多,希望爱人为我们做这样做那样的事情,如果对方做不到,自己就会感到不幸福。 在爱情里面,付出的一方其实更加容易感到幸福。爱和幸福是相互依存的。要学会去付出爱,才会让自己更加幸福。 据说,同年的12月,林徽因发表了她的第一篇译作,她翻译了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歌颂坚贞的爱情,表明自己的心迹。 后来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赴美求学。据说在林徽因照顾病重的梁思成,到后来和梁思成一同留学海外的这些日子,梁思成的母亲和姐姐都对林徽因有些偏见,她们不接受林徽因成为梁思成的伴侣,梁思成的母亲甚至坦言,她觉得林徽因不能够为梁思成带来幸福。她们的态度十分坚决,让林徽因感到很委屈。 幸好梁思成是个明白事理的人,他十分理解和体谅林徽因的苦恼,处处护着她,并写信给母亲和姐姐,谋取她们的支持。 据记载,当时梁思成的弟弟梁思永也在美国留学,并颇为理解他们。他一再写信给姐姐,要她理解林徽因,还写信给父亲,恳求他劝说姐姐和母亲。后来梁思成的母亲和姐姐终于接受了林徽因。 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道路上,母亲和姐姐的阻挠是一个小小的绊脚石。面对家人的反对,他们没有首先表现出过激的反应,而是理性地处理,和家人好好地沟通,并坚守自己的爱情。如果是一段经得起考验的爱情,无论荆棘和磨难再多,终会有走到眷属的一天。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稻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于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着双手回来了。 苏格拉底问他怎么空手回来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的时候,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着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于是就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我最后什么都没有摘到。”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有很多人像柏拉图那样,总是想着前面也许会有更好更优秀更爱自己的人出现,于是总是错过身边的人,但是,继续向前走的时候,遇到的人又总觉得他不如先前的好,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得到。爱情总是想象比现实美丽,那是我们不容易对眼前所拥有的幸福感到满足。 我们不妨像林徽因那样,选择一个合适的,虽然那个并不一定是最爱的。但也许错过了就再也寻不回。 张爱玲说:“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 可是我们总是把爱情处理得很复杂,也因此觉得幸福很难。其实爱情就是彼此相互爱对方的情感。彼此相互吸引、互相关心、心心相印,这就是爱情。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这难道不是幸福吗? 林徽因这样认为: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是幸福。在阳光下和喜欢的人一起筑梦,是幸福。守着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慢慢变老,亦是幸福。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爱上很多人,但无论我们会爱上多少人,最终能够陪伴我们到最后的,却只有一个人。 纵使是如此完美的林徽因,也同样不例外。众所周知,在林徽因的一生中,一共有三段爱情,而这三段爱情却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形式。 如果说她与徐志摩之间的爱情故事只是像初恋般朦胧,又如烟花般绚烂易





上一本:艾青精选集 下一本:献给孤单、思念、分离的情书2册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陆小曼在左,林徽因在右的作者是华子,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